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7623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深入挖掘 峰回路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深入挖掘峰回路转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课堂的生成资源中,我们不仅要捕捉有效的生成,教师的机智更应该体现在对无效生成及时有效的引导上,实现突破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引导策略 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新课堂中,教学目标是可以动态生成的,教师重视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实现超越于既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打造生命灵动的课堂.在课堂的生成资源中,我们不仅要捕捉有效的生成,教师的机智更应该体现
2、在对无效生成及时有效的引导上,实现突破性的教学效果. 一、雷同性生成――深入挖掘 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具有趋同性,再加上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暗示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看似会提出很多的看法,其实只是改变表达的方式,往往都只是在同一层次上的重复.对于这样的无效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案例一:在上“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时,有位老师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思考.4出示应用题:我班在运动会时购买了40个气球,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
3、组能分到几个气球?在复习了这一一步计算应用题后,要求通过将其中一个条件改变,转化为一个两步计算应用题. 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班级里买了多少个气球,这一问题可以怎么问? 生1:班级里买了5袋气球,每袋8个,分给4个小组,问每组平均能分到几个气球? 师:太好了!其他同学呢? 生2:班级里买了4袋气球,每袋10个,分给4个小组,问每组平均能分到几个气球? 师:嗯,除此还有另外的问法吗? 生3:班级里买了2袋气球,每袋20个,分给4个小组,问每组平均能分到几个气球? 师(明显提高了音量):与
4、以上同学回答不同的问法还有吗? 学生显然还不明白老师的意思,继续着以上的同义反复.…… 没办法,教师只好自己讲了了事. 案例分析:这样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其实在生1的回答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后,其他同学的思维就无形中受到了固定,而老师又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指导,这些都是制约这堂课提高效率的原因.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其实需要的就是教师适时地点拨.在这一案例中,学生一直围绕40变成两个乘数这样的思路进行重复,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乘法运算的办
5、法分解40只气球,那么,还能用其他运算方法进行转化吗?”4这样的指点,学生的思路被轻易打开,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了穿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二、偏离性生成――峰回路转 现代教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不断的试错纠错中实现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然而,如果教师每堂课都要刻意寻找学生的学习错误,往往容易造成教学活动偏离方向,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当课堂中出现这样偏离轨道的生成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掉头”,走上“正道”. 案例二:有位老师在上“按比例
6、分配应用题”一课时,给学生出了以下题目:“小明、小黄、小华三人游公园,他们想玩划船,每条船划一小时要花30元.第一次三人一起租了一条船玩了一小时,第二次小黄与小华一起租了一条船又玩了一小时,第三次小华单独一人租了一条船又玩了一小时,问三人各花了多少钱?” 师:小朋友们,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 生: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师:下面就请大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以上题目吧. 学生们开始动笔计算.算好后,教师让学生上台板演自己的解题过程. …… 案例分析: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出现了整个班级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再加上
7、教师没有采用评价的引导作用,造成错误生成的扩大化,在偏离的轨道上学生越走越远.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呢?4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由于思维上的不足产生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更是教学中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但是教师也不能让学生偏离轨道太远,要及时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在试错后及时回到正轨上来.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犯同样的错误,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在前提错误的情况下去解释解题的依据了.要启发学生看清楚每条船玩一小时需花30元,那么在船上的人各出多少钱?学生在教师这样的点拨之下,
8、马上就变得豁然开朗了. 总之,教师要善于针对课堂中的无效生成资源,通过有效的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成有效生成,打造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季小莉.注意暗示及时提醒――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启发式策略[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 [2]王超.构建生命课堂让数学流光溢彩[J].青年教师,2008(2). [3]朱辉.试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J].数学教与学,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