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ID:3117602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_第1页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_第2页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_第3页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本文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试从自主、合作、探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问题是指要解决而未解决的事情,是事物的矛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指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有目的地设计的解释或问答的题目等。  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

2、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多年来,笔者通过以下等几方面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自主学习时精心设计悬念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认知学家皮亚杰认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也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变被“强迫”接受学习为积极主动去阅读学习呢?我巧妙运用语言的艺术来设计悬念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如我在学生自主学习《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时,设计了这样悬念性的问

3、题情境:“同学们,请听一个花卉公司的一段广告:‘你想拥有一束蓝色的月季吗?你想订购一束长开不败的鲜花吗?你想要怎样的一束鲜花,只要你描绘一下心中的形象,我们便能为你创造出你想的花卉……’同学们,听了这样的广告语你们信吗?”学生听后边摇头边喊:“我们不信!”我又随即打开多媒体,出示转基因的蓝色月季等花草。学生都哇地叫了起来:“这是真的?”并一个个都用渴求的目光注意着我。我见学生心里悬念顿起,并想尽快解开这个谜,于是,我又激发说:“不要一个个看着我,答案就在文章里”。‘此时,学生已经欲罢不能,他们都急不可待打开课文……当他们看完后,又一次哇地叫了起来:“哇,原来是采用的转基因技术呀!”

4、趁此同学们兴奋之时,我又追问:“这转基因技术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人们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你喜欢什么样的花朵?”一连串的新鲜话题,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在合作交流时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扎实的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习的情绪状态达到的。因此我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阅读体会时,有同学说:“本文主要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晴’。”有同学说:“写了冬天的山薄雪覆盖,非常秀气。”还有同学说:“

5、还写冬天的水,非常清澄,水藻十分的绿”……4初听起来,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掌握了,而且表达得也较为到位,好像这篇课文就无疑可言了。学生真的都理解课文呢?我决定来激一激,看有无疑惑的地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回答后,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中国行政区图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济南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北方的冬天应是什么气候,什么情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却是温晴的?”“温晴又具体表现在哪儿?”通过层层启发激疑,学生对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济南“睡”在四周围着山的“摇篮”里,因为“温晴”,山的雪才是薄的,水藻才是绿的……  三、在探究过程中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

6、生探究的激情。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探究并不仅仅是一种你问我答式的索取信息活动,而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并进行自我探索的艺术。最好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激情。我深知未来人才探究精神的重要,同时我也深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此,我遵循上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出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努力在探究过程中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如《孔乙己》一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探讨完后,我问学生:“老师也有一道探究题,不知你们敢不敢接?”“哪有不敢的,您提!”正处于探究热潮中的学生,此刻无所畏惧。经我一激,更个个摩拳擦掌。可当我把“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

7、―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矛盾吗”这一探究题亮出时,学生先是一楞:怎么会在同一句里连学生都看得出是一对矛盾的词?是作者一时大意?不可能,作者可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啊!于是他们又再读课文,并立即窃窃私语起来,仅一会儿就相继举起手来:“不矛盾!”“大约”4是表示猜测,因为谁也没有看见孔乙己死了,只是猜猜而已;“的确”表示肯定,因为好长时间,确实谁也没有见过孔乙己,何况他的腿又断了,又处于冬季,而且没有人同情他,所以他必死无疑。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从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