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0877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杨万里“诚斋体”的理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杨万里“诚斋体”的理学意蕴 摘要: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理学家。他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形成了“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诚斋体自然而然的受到了理学的影响,是杨万里诗学与理学的完美契合。诚斋体的形成与理学中所提倡的“活处观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有密切地联系。 关键词:诚斋体;理学;活处观理;格物致知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49-02 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提及了自己学诗的过程:“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子绝句,晚乃学
2、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①杨万里作诗始承于江西诗派,后又把自然景物和现实生活作为法度,这可以看作是对吕本中“活法”的继承与发展,杨万里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了江西诗派的藩篱,破除了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形成了“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 一、“诚斋体”的形成所体现的理学意蕴 杨万里于淳熙四年到淳熙六年所作的诗歌收于《荆溪集》,标志着杨万里的诗风向诚斋体转变、形成。他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道:“6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
3、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此时的杨万里,其作诗的状态已经基本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作诗有信手拈来之感,已“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在戊戌三朝以后,这种“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大量出现,如《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入常山界》:“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夹路玉亭亭。”杨万里的诗歌创
4、作有对理学的直接体现,如他在《秋声赋》中写道:“悲与思其循环,老忽至而不知,俯仰千载,孰能逃造物之此机。” 宋皓琨在《论理学与诚斋体形成的关系》一文中指出,理学对于杨万里作为诗人的胸襟、思考方式和观察视角及态度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诚斋体的诗歌内涵与风格特征。比如《荆溪集》中“化工”“物化”等字眼的频繁出现,说明了诚斋体受到了理学的影响;理学家所主张的“格物致知”“胸襟透脱”,使理学家们开始从日常事物之中来致理。 二、理学对“诚斋体”的影响 (一)“活处观理”对“诗味说”的影响 “诚斋体”的形成与南宋时期理学的兴
5、盛是分不开的。“诚斋”之号就受到了理学家“正心诚意”6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和创作风尚的影响下,文学批评也会表现出与之趋同的显著特征。随着理学的兴盛,理学开始为大部分诗论家所关注。杨万里著有《诚斋易传》《心学论》《杨子庸言》《天问天对解》等理学著作,其理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学思想。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所阐述的:理学思想并未窒息他活泼的思绪和透脱的胸怀,他反而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思考,他的描写日常生活的诗往往富有理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
6、出一山拦。”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借助于山区行路的感受,寄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杨万里在解释《易》时,将“易”中所体现的“道”解释为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理”。 作为一个理学家,杨万里并未否定诗歌的文学性,把诗歌变成抽象的理学心性义理的图解。杨万里的“诗味说”是对司空图的“味在咸酸之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受到南宋理学的影响,“活处观理”对“诗味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万里在《颐庵诗稿序》中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
7、,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乎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杨万里以“饴”与“荼”作比喻,指出“饴”是先甜而后酸,“荼”是先苦而后甜,指出在品诗的过程中也要“去词”“去意”,品得诗中的“味外之味”。 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提出了“以味不以形”的诗论标准,从形神关系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味”是指风味,风神气味。“风味”与“形似”6的关系实际上是风神与形貌的关系。风神气味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如拘泥于形貌则不可得,必
8、当于形貌之外去领略和体会。诗歌所具有的直观的词和意是属于形貌方面的问题,故在“去词”“去意”之后,方能懂得其内涵的风味之所在。② (二)“格物致知”对诚斋体的影响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