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9656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和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政府、学校、企业都要做出积极努力,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因具有“市场驱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优势,成为校企合作内涵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思考;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
2、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正处在由初级阶段向深化阶段转化,但离深度合作和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共生共荣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政府、学校、企业都要做出积极努力,共同找出校企合作的兴趣点和利益点进行“合作”,找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行“运作”。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职业院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一定限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实践中看,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8 一是工学交替建立校外实践就业基地,人才培养采用“2+1”或“2.5+0.5”模式。
3、学校对学生完成2年或2年半的在校培养后,企业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并在学生实习结束后成为学生的就业基地。同时,这些校外实践基地还承担着学生日常的实习、暑假期间的顶岗实习等职责。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全部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全部是上海的五星级酒店,保证了学生实习的专业对口和实习岗位的层次,提升了就业质量。 二是“订单式”培养建立人才供需链,以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强化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企业根据自己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
4、性地参与制订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培养适企适岗的专门人才,直接接纳共同培养的学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自2008年开始与河南锐之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办“锐之旗订单班”,至今已举办5期,有200余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锐之旗公司作为河南本土最有影响力的网络科技公司,目前半数以上的中层干部来自于学院。 三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直接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的研讨和制订,促进专业建设的前瞻性、预见性,提升该专业的品牌和特色。8 四是资源共享并共建校内实训中心。企业利用学校技术、人才和其他资源
5、,通过捐建、共建等形式,共享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等。 五是“走出去、请进来”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上述被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合作模式,在一定层面上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升起到了支持作用。但是深入分析校企合作现状,不难发现现有的合作模式还停留在由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初级阶段向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的深化阶段转化过程中,离深度合作和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共生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合作明显地表现出松散性、局限性和功利性,校企合作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第一,在校企合作单位的建立和维系上,主要是靠
6、“人情和关系”,多数是借助校友和朋友的私人交情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简单实用、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长期性,往往因人因事而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在校企合作的态度上,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学校合作意愿强烈,但是企业却明显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第三,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上,企业为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赠送实训设备的个案虽然存在,但是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第四,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上,更多的是“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不能做到多工种
7、轮换实训;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甚至顶岗实习存在变相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第五,在校企合作的组织上,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8 在政府层面上,宏观政策和指导力度不够。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尽管当前我国非常重视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民间的研究机构,也开展了一些规模性的试点、试验,但政府部门还没有相关的指导和协调机构,也未建立相关的法规保障,缺乏整
8、体推进及完整的校企合作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