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5879
大小:10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思辨性极强的议论文。文章采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手法,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气势雄浑,格调高扬,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孟子,去品悟他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引领时代风潮的。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思想核心是“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
2、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孟子》一书存世,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的。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先秦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阅读《鱼我所欲也》,我们在感受这些特点的同时,要把握以下美点: 一、论辩有力逻辑美7 逻辑是思想的建筑。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价值体系清晰、完整地传输给对方,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支撑。《鱼我所欲也》一文,深入浅出,思路清晰,论辩有力,逻辑严密,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作品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说起,鱼和熊掌,孰轻孰
3、重,不言自明,在此基础上,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得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最后举例论证,说明生死重要,但人的尊严更重要,特别是面对高官厚位的利诱之时,更应该“不失其本心”。其中“心”和“本心”都是指天性、天良,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核心的“仁政”。如层层剥笋,文章的主旨也一层一层地被揭示出来,逻辑关系极为严密,层次清晰。 二、通俗易懂比喻美 “生”和“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这二者之间该如何的取舍?要让人清楚明白,并能乐于接受,并非易事。但论辩家孟子很有办法。他一方面巧用比喻的修辞,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具
4、体事物――鱼、熊掌作比,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将生命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通过“比”,“舍生取义”的观点就很容易为人接受。不但如此,孟子在论述的过程中,还坚持用对比的手法,在比较中让读者了解行为的价值趋向。如文章的结尾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5、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这样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气势磅礴语言美7 古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其意是说,语句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有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思想家、雄辩家孟子生活在“崇尚游说”的战国中期,时代风气的熏陶,加上具有丰富的学养,成就了孟子思想家、雄辩家的地位。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气势磅礴的语言美。一是孟子喜欢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使文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一部分,作者语句排比而起,连贯成篇,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显示的是作者的义正词严和理直气壮,使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二是口若悬
6、河,千言不穷。如在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后,为说明义比生命更重要,本是一句话的事,但作者却洋洋洒洒对举分析,字数占了全篇的近三分之一。另外,作者在行文中不用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加之善于运用排散结合的错落句式、铿锵顿挫的音节,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性和优美的音乐感,使人感到作者笔端凝聚着的激情,受到感染,受到启迪,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认同感。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感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7、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 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彪炳千秋,成为各个时代都倡导和弘扬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也引发了关于生与义的大争论。读完了他的文章,我们再来读一读语文教师李俊红的文章,看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生
8、死观。 珍惜生命与舍生取义 李俊红 《离骚》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