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583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隐性德育及课程改革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性德育及课程改革浅探 学校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阵地,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战场。我们的学校德育从内容到形式既全面又精致的德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德育在多元化的道德环境中出现了与显性德育并存的隐性德育,并对年青一代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将远远超出显性德育的期望效果。 一、隐性德育及其功能 目前对隐性德育的概念还没有一致的说法,本文是借鉴我国西南师范大学靳玉乐教授关于“潜在课程”的界定,从“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努力使一
2、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中引申出来的。所谓隐性德育,是通过社会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各种环境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受教育者的非规定性的信息影响活动。隐性德育作为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就其内涵来说,它是非学术性的,不直接规定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决定受教育者学业的进程。它更多是属于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如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道德氛围等。它是显性德育之外所获得的一切德育成效,是显性德育本身或显性德育以外的隐蔽的、无意识的或被受教育者完全认可的那部分信息。4 由隐性德育涵义和特性所引发出来的隐性德育的功能有:一是整合功能,受教育者自觉地把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反映
3、到自己的头脑,进行不断的筛选、加工,整合成为自己可以接受的“信息”。这种整合功能会发挥其巨大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结构的优化或异化发展。二是导向功能,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具有的引导、激发和鼓励的作用”,激发他们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忱,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从而教育和引导他们树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是约束功能。隐性德育具有“内在驱动力”,良性的隐性德育因素在一定的道德范围和道德水平上具有制约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言行的作用。它对与良好道德环境不协调的思想动机、行为举止总在责令和规范,警醒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自我约束。四是反德育
4、功能。任何一个教育者都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日。”当受教育者所接收的隐性德育信息与我们的显性德育内容相悖时,任由教育者再“灌输”正面的道德内容,找出很多正面的英雄事例,“甚至用‘霸权性语言’来‘统治’德育空间的对话形式与气氛”,祈求进行“拨乱反正”,然而,总因“证据不充分”和背离时代现实而显得苍白无力。 二、隐性德育与德育课程改革 与隐性德育的效应相反的是,当前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人的真实感受和生命体验,忽视了受教育者对求真、向善、创美的心理追求及行为实践。从教育内容上看,“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原理的认识教育和历史典故、英雄人物的事例讲解”,或者以反面案例来“教
5、化”受教育者,却忽视了受教育者认识情感和意念这些隐性德育具体的深层次的内容;从方式方法看,基本上是教育者以“道德的权威、真理的化身”4和教者自身的人格来进行道德教化和道德知识的灌输,忽略了隐性德育中自然的非拘谨的千差万别的形式。因此,德育教育改革呼唤隐性德育参与其中。 1.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强调突出隐性德育的同时,并不否认、排斥显性德育,而是强调二者在功能上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人所共知的是显性德育在提高学生认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主要还是通过显性德育来传递的,忽视了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6、。同样,不注重隐性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个体觉悟的提高,德育的实效就不能令人满意,只有通过相互融合才可能获得最大的德育效果。因此,我们“德”的内容选择和“育”的策略运用,都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加以讲解、分析,既不夸大德育之功效,也不隐瞒或回避隐性德育的效能。 2.整体优化的原则。上述理论告诉我们,德育的内涵丰富深远,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观念层面的也有行为层面的,不管哪种层面,其所反映的隐性德育均对受教育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重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共同构成的德育环境(有人称之为德育场)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在“德”的内容选择上,构成其主题内容的各章节体系要由
7、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构建其“德”之整体结构,使之达到优化有序的重组;在“育”的策略运用上,要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理念,选择单一与多元、简单与复杂、传统与现代的“育”之灵活运用,使“德育”取得最大的效果。4 3.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德育最大的价值便是使受教育者求真、向善、创美。德育课程改革要使德育内容的知识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达到高度统一,引导受教育者去求真、向善和创美,实现行为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完美结合。而受教育者所处的是个大环境,深受社会、家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