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535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临门一脚话陆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临门一脚话陆游 一、关于诗歌鉴赏题 1.临门一脚――经过第一轮、第二轮系统复习以后,第三轮已到了5月中旬,时间紧迫,就更要求选准临门一脚的突破口。各个知识板块中,诗歌鉴赏往往是难点,从山西省近五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来看就可见一斑。 2.学生现状――诗歌鉴赏题是最难以琢磨,最难以把握的题,读了没边际,答了没感觉。因此,能在考前作一次比较贴近高考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不提倡“猜题”,但是考前引导显然有着这样的导向性。 考前引导,诗歌鉴赏题确定哪个朝代,哪位诗人呢? 二、确定陆游 1.中国历代著名诗
2、人、词人一千五百余人。 在群星璀璨的历代著名诗人中,根据考纲不成文的规矩“名家非名篇,非名家名篇”,我选定了名家非名篇,从唐代、宋代各选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的作品引领复习。尽管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考了宋词,而临门一脚之际,我确定了宋代,选定了诗人陆游。 2.陆游――宋诗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一般说来,最称大家的是苏轼、黄庭坚和陆游。 我这样看陆游,他的定位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4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
3、,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陆游一生,从读书学诗、科举失意、初仕罢归、复试被黜,到因支持主战将领张浚北伐,在张浚北伐失败后先被贬至镇江,接着又被罢职,再到后来在家闲居三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1170年―1189年,为入蜀从军、东归宦游、再遭免职时期。陆游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在这近二十年时间中,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经常身着戎装,骑着战马,驰骋在当时的西北边
4、防前线。却屡屡被贬,回到故乡山阴闲居,然后又被起用,又被贬。这正像朱熹所说的:“恐不合作此好诗,罚令不得作好官也。”我认为,陆游这一阶段的思想极为广阔深刻,感情极为复杂深沉。(2)1190年―1210年为退居山阴时期,除一度入朝主持修史外,一直闲居在家。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光宗即位后,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 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陆游诗的成就最为显著。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
5、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一类的为主;(下转2―47版中缝)(上接2版《临门一脚话陆游》)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陆游诗作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串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词一百三十首,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我认为,陆游诗作、词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深受学者关注,而他第一阶段抒发抗战复国
6、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复杂感情的诗词可能被忽略,这些诗词恐怕恰恰被高考命题者锁定。 三、确定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南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乾道8年(公元1172年),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他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都市,是去安就危,去劳就逸。这样的“远游”而“入剑门”时,又一次“黯然销魂”! 一步一步确定了思路之后,我于6月初,用一课时引导理10班学生欣赏了陆游的这一首诗
7、,熟悉诗人的思想情怀、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四、对比鉴定 高考结束了,细细研读新课标语文试卷,一看到诗歌鉴赏题,我恍如做梦!命中了一道11分的高考试题?起码学生觉得“脸儿熟”,心理贴近了试题,顺利进入状态了! 2013年新课标卷高考诗歌鉴赏题: 《鹊桥仙》陆游(南宋)4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数属闲人,又何必皇恩赐予! 这首词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最能代表他放归后的词作特色。
8、他写“身老沧洲”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他在描写湖山盛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如此,群星璀璨中,我与高考命题人竟然选中同一位诗人;同一位诗人万余首诗词,我竟然与高考命题人选中同一阶段、同一风格的作品,而且可以说,它们分别是同类作品中的代表作!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