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

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

ID:31164868

大小:11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7

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_第1页
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_第2页
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_第3页
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_第4页
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欣赏书法名作,感受笔墨魅力  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的创立都是为了记录语言,汉字也不例外。然而,除了记录语言的实用功能,汉字还具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随之而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相伴产生。甲骨文、钟鼎文一直是公认的中国书法的源头。传统书法的体例有真草隶篆四种,而甲骨文与钟鼎文都被归入大篆之列。那些刻在龟甲兽骨和钟鼎上的文字,除了实用功能外还兼具装饰的审美意义,于是便成为了中国书法的开山之作。清代书法家李瑞清曾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秦代书同文,小篆成为流行字体,这也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体例。与小篆同时

2、,民间开始流行一种更为简便的书体――隶书。隶书逐渐地向楷书、行书、草书三个不同的方向演变,形成了中国书法最主要的三种书体。  于是,中国历代书法家,游刃于三种书体之间,一管毛笔,一张宣纸,笔走龙蛇,在挥毫之间将自己的人格性情寄托在笔墨之中。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透过书法,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书法家的精神世界。9  汉字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演变,以及历代书法家的笔墨功夫,共同成就了华夏书法文化的异彩纷呈。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些书法文化史上夺目的明珠,去看一看汉字的变幻之美,去品一品笔墨之后书法家鲜活的灵魂吧。  一、

3、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字逸少,因为曾经做过右军将军的缘故,后世又称他为王右军。他出身于“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琅琊王氏,是东晋的名门望族。所以,王羲之从小受着深厚的家学熏陶,幼时即向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游历名山大川,临摹名家名碑。心摹手追,广采众长,逐渐地诸体兼精,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永和九年(353),喜爱雅集的王羲之在三月初三与一群文人朋友到兰亭踏青游玩,即兴赋诗,结成集子。他为这个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年,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此序共有324个字,而每一个字在王羲之的笔下都成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形象。  宋代

4、书法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明朝《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赞曰:“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说:“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兰亭集序》,正如黄庭坚所说,是王羲之书法得意之作。这篇序文文笔洒脱无拘,既有兰亭雅集的盛况,又有着豁达的人生感慨。书法更是匠心独运又不露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尤其是其中为历代书法家称道的二十几个“之”字,各具神韵,无一雷同。他在这些文字里,将东晋人的洒脱气质和

5、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尽显魏晋士人的神韵。9  唐太宗是将王羲之推上“书圣”地位的关键人物,他对《兰亭集序》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御评,而且临终授意太子,将《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带进了自己的陵墓。“天下第一行书”从此与他一起长眠在昭陵。所幸,他生前热衷于让大臣们临摹《兰亭集序》,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大家,现在传世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唐代临本,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而在有关《兰亭集序》的各种临摹本中,唐人冯承素的摹本据说是最接近王羲之《兰亭集序》原貌的。冯承素的这件《兰亭集序》,因卷首有唐中宗神龙

6、年号小印,被称为《神龙兰亭》。  二、颜真卿与《祭侄稿》  颜真卿,字清臣,与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欧阳询,元代的赵孟一起,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的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来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颜真卿一生行迹,充分体现了一个儒家的操守和修养。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感慨道:“颜公书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之所以称他为忠臣烈士,是因为他在安史之乱中的功绩。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在安禄山管辖的平原郡做太守。安禄山起兵谋反,在唐玄宗感叹用兵无忠臣之际,颜真卿

7、早已在太守任上挺身而出,举兵讨贼。他被举为联军盟主,统兵二十万,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胜利的代价也是惨重的,9  颜真卿的兄长颜杲卿也是抗击安禄山叛乱的重要人物,然而在一场战役中弹尽粮绝,与儿子颜季明一起被害。安史之乱后,顾不得洗去征尘的颜真卿开始四处搜寻兄长和侄儿的尸首,并作一篇悲痛的《祭侄稿》,流传千古,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书写25行,共234个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贯心肝,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颜真卿面对亲人的亡灵,国难家仇,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这是一篇从墨迹中清晰可见书家感情的书法作品。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