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204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民族文化对女童教育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民族文化对女童教育的影响 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关系上,民族文化以其核心要素――价值观的形成来规范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出现同样与民族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探讨女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就不能回避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男尊女卑的历史文化根源 西周时期,贱视女性的思想在儒家重要经典《易经》中已初见端倪,它率先提出“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先乾后坤,这就改变了殷商时代《归藏》中“先坤后乾”的主张,这种乾坤定位就明显贬低了女性的地位。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向世人宣称“有教无类”的教育家,但他明确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
2、不孙,远之则怨”,在他的三千弟子中未见有女弟子的身影,当然孔子宣讲的高深学问女子是无权聆听的。汉代董仲舒更明确地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唐代宋若华《女论语》共分立身、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等十二章,其中有关妇德的占七章,可见十分重视妇德教育。明代徐皇后的《内训》共二十篇,包括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除道德教育外,主要培养服务性品质。
3、清代蓝鼎元编撰《女学》时说:“4采辑经史诸子百家及《列女传》《女诫》诸书,依《周礼》妇学之法,开章总括其要,后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分为四篇,又于四篇中分章别类,使读者一见了然,随事务式。由此可见,女子教育的内容以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女工教育为主要内容,从对女性的教育内容就可看出男尊女卑的教育观念,这种对女性教育的内容一直影响着对女性的教育观,影响到今天对女童的教育观念。 二、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 (一)传统禁忌对女童教育的影响。“禁忌”一词在人类学、民俗学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禁忌”的原始意义是“奉为神圣的”以及“
4、不可接触的意思”。“禁忌”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称为“忌”,有生忌、死忌、忌辰、忌讳等,这些“忌”都包含“禁忌的意思”。人类学研究表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而传统中国是典型的父权主义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处于依附的地位,因而对待女性有着许多特殊的禁忌,束缚着女性的思想和言行,反映在代际之间,就是重男轻女思想。这种思想在民间成为一种风俗,甚而上升为信仰,在传统的中国长期流行并占据主导地位。在民俗中,民俗所反映的有关中国妇女的价值观念、心理气质以及人格精神才是女性传统意识的深层内容。它经过历史的积淀所形成的女性行为模式的传统特征,对历代妇女活动
5、都有深刻的影响和约束力量,她们无法摆脱传统而另辟新地。 (二)歌谣对女童教育的影响。在某些地方县志中,许多带有性别角色定位的儿歌,如:“鸡冠花,绿豆芽,打发幺姑接嫂嫂。嫂嫂门前一对鹅,逮回家里敬公婆。公婆不吃油炒饭,烧起锅儿去打蛋。公一碗,婆一碗,两个幺姑大半碗,幺儿媳妇舔锅铲”4。在这首短短的儿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生活的轨迹与男性是不同的。在未出嫁之前,多少还受到父母的慈爱,还能吃上大半碗糖水鸡蛋,而出嫁之后,则近似奴仆,家庭中的地位、角色发生了变化,非得“多年媳妇熬成婆”,那还要看她的造化,非得生个儿子,否则,连婆婆都没法做
6、,就更惨了,一辈子受人白眼。男性则不同,一旦成家,总是与立业相联系,业不一定是丰功伟业,但至少有一份家业,是属于自己的财产与权力。 (三)儿童的日常游戏对女童教育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模仿和扮演成人世界的职业和分工,是有明显的性别倾向的:女孩专饰母亲、姐妹、护士、模特儿;男孩却扮演父亲、兄长、无畏的英雄、警察、战士、工程师、总经理以及坏蛋。在游戏中,女孩的动作与声调、语气会将生活中的母亲、教师等表现得活灵活现,男孩亦是一改任性和撒娇的独生子女特点,变得有主见、有勇气,一副能主外安内的“大丈夫”,儿童游戏的性别倾向
7、中,我们可以发现,男孩、女孩的性格特点的差异性也是后天的游戏、交往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同时也是受成人世界性别框架限制的。女孩游戏中,家庭、空间的狭小和交往的缺乏,既是现实生活中母亲生活空间的反映,也是女孩游戏天地狭窄造成的。她们在游戏中没有充分和广泛的机会学习“社会化”,学习与各种人打交道,也自然不知道,谈判可以代替眼泪,协商可以代替抱怨,忍耐可以代替任性。4 无论是追溯到女童教育的历史文化根源,还是探究到它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深深渗入教育的各个领域,逐渐形成强势的教育习俗,教育观念,以一种强大的势力影响着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女童
8、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不反思我们的民族文化,尤其隐藏在民间的民俗文化,不对这些文化进行梳理、优化,演进,女童教育即是有了数字上的增长,却难以有质的推进,最终将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回民幼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