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107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传统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创新教育
2、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强调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社会和时代之所必需。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符合人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从如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心态与心理素质4 良好的心态与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
3、,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挖掘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取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优良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并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良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学生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传统教学中教师把知识进行硬性的灌输,不注重接受的效果,这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
5、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4 传统教育只重视考试分数,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形成了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不良局面,这样就导致学生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了创造。要想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起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心中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适时适当地给予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如在古诗的讲解涉及到历史知识时,可让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去质疑,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
6、够的空间,大胆质疑,敢于发问,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四、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追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当主张学生发挥想象,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4,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在语文课的
7、作文训练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立意时,应当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解题,这不失为求异思维的好方法。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教学中要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 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实践 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