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6271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让文学类文本阅读回归文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文学类文本阅读回归文本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江苏高考语文的必考题,赋分为20分。但历年来这一题得分偏低,严重影响了江苏高考语文总成绩。这表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而大胆抛弃一些所谓的阅读解题技巧,让语文阅读回到文本,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出发来解答问题,才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纯文本;深读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考生平均分才八九十分,这一分数明显偏低。其中赋分为20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得分率尤 其低。这表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如何让学生会做文学类文本阅
2、读题便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加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分丝析缕:从真题把握趋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对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进行简要分析。2007卷《一副烟雨牛鹭图》、2009卷《上善若水》是文化散文,2008卷《侯银匠》、2010卷《溜索》、20115卷《这是你的战争》及2012卷《邮差先生》都是小说。其实,这里面还有不少争论。如关于《侯银匠》和《邮差先生》,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归入散文,但试卷命题者则将其视作了小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些作品即使是小说也都具有一种散文的意味,采用的是散文化的语言和散文化的叙事,
3、都具有“美文”、“小品文”的特点。 细看起来,这些作品大都注重环境描写,多以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十分重视人性的关怀。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通过一个叙述文本来表现其对生活、生命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阅读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某种生活的、生命的、人性的启示,获得某种审美的体验,读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对这些真题的分析,再结合历年考试大纲中“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表述,我们可以预测到江苏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还会继续选择这类文本。 二、探本求源:由问题回归文本 把握了命题趋势后,我们该怎样
4、来应对呢?如何让考生会做这类文本阅读题,从而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呢? 于是,很多语文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都想到了一个法宝――技巧。我们只要随意去检索一下,就会发现关于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的研究比比皆是。这些技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问题出发,再回到文本寻找印证。按照这种方法,首先把以往真题的考查题型归纳为人物形象类、环境作用类、情节脉络类、手法赏析类、意蕴主旨类等几类,然后再根据这几类题目弄一个所谓的答题模板或套路,最后添加一些文本中的字句。而且在日常教学中,带着学生反复演练这个套路,并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来验证。5 那么,这样的技巧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就是得分率太低。为
5、什么我们演练过千遍万遍的技巧一到考场就失灵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文本是活的,而不是一个死的模板。而真正做好文本阅读题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由问题回归到阅读本身。只有从文本出发,从阅读做起,读出内容、读出人物、读出环境、读出心理、读出意蕴、读出感慨,才能回答好问题。因为依据文本设置的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不离开具体的文本,不会离开作者的体验、思想、感情、语言及其通过文本要传达的丰富信息。 以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为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从文本出发,细心读一读。“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小城的阳光”、“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看见他你会当他
6、是趁便出来散步的”、“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等语句一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小城的阳光”及“笑了”均出现了三次。说明作者有意在强调这种充满阳光的闲适舒缓的慢节奏生活,强调邮差的快乐、悠闲、友善和幽默,并通过邮差描写了这样的一个恬静、安详、充满欢笑的小城。我相信,只要认真读了文本,我们一定会感受到小城生活迥异于我们如今喧嚣和浮躁的生活。再结合文末的1942年,联想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们的体会则更深一层,就会明白作者对那个小城生活的向往,对宁静、闲适、快乐生活的渴望。 读懂了文章,再来看题目,就简单多了。文本后设置的“
7、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5这4个问题,要回答起来便很容易。如果设置其他题目呢?只要读懂了文章也不怕。所以,读懂文章才是回答问题的关键,而要读懂文章,则非回到文本不可。 三、由浅入深:让深读成为习惯 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分析文章往往不是先看文本,而是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去生搬硬套,强行消化,消化不了便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