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5611
大小:11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情,应知所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情,应知所起 【考点解读】 分析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以2013年高考18套试卷为例,除上海卷、天津卷未考查外,其余16套都直接或者间接考查了诗词的思想情感。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看注解(题目、作者、背景、题解等),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抓意象,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揣摩情感;抓诗眼,从某些透露作者情感倾向的关键词句解读诗歌;看典故,诗人往往借助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看手法,表现手法是表情达意的方法之一。 此类题目答题时一般采
2、用总分结构:先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分说,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分析作者感情的成因。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艺术手法,一定要点明手法。其答题格式一般为:本诗通过(什么)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情感分类】 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高考诗歌情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8 一、忧国伤时类:对统治者昏庸无道、穷兵黩武的抨击;反映山河沦丧、国破家亡(战乱)的痛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景的担忧;建功立业的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韶光易逝、
3、怀才不遇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报国无门的激愤,贬官谪居的悲恨等等。 【关键词】 意象:哀鸿、乌鸦、燕子、鹧鸪、草木、烽火、烽烟、兵锋、大漠、孤烟、长河、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角声、莲、松柏、菊花、梅花、冰雪、鸿鹄、神器、吴钩、柳营等。 典故延伸:长城、南冠、夜郎、碧血、化碧、金鸡、黍离、商女、问鼎、逐鹿、投笔、楼兰、抱璞、掣肘、折腰、折桂、辞第、请缨、钓鳌、还珠、金鸡、献芹、抱柱、射天狼、昆山玉、细柳营、天狼星、执牛耳、后庭花、望帝啼鹊、击楫中流、髀肉复生等。 【
4、高考链接1】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3年四川卷节选) 九日和韩魏公①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结合全诗中的关键词句“晚岁”“萧萧华发”“闲伴诸儒”与“壮心偶傍醉中来”8,可以判断诗中作者流露
5、出的主要情感倾向为:壮志未酬的深沉愁绪和无限苦闷 【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高考链接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13年北京卷节选) 古风(其十) [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
6、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吟古人以明己志,作者以鲁连自比,借他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鲁连“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辅佐平原,力挽狂澜,倒得以“却秦振英声”,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而后淡泊名利,获得了后人的褒扬。答题时,结合具体诗句,答到“建功立业”与“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热爱自由”)即可。8 【参考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
7、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二、思乡怀人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表达游子逐客的凄凉、征夫思妇的幽怨、离别思念的愁绪等等。 【关键词】 标准词:孤、悲、怜、空、独、客、故园、相思、无情、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 特殊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 意象:芳草、尺素、芭蕉、短笛、鸿雁、杜鹃、沙鸥、古道、浮云、暮霭、秋风、衰草、梧桐、寒山、暝色、高楼、宿鸟、日暮、西楼、高楼等。 典故:劳歌、烂柯、双鲤、莼羹鲈脍等。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
8、答问题。(13年山东卷节选) 山寺夜起 [清]江?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8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分析说明。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为烘托诗人的心情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