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眼中的梁襄王

孟子眼中的梁襄王

ID:3114549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孟子眼中的梁襄王_第1页
孟子眼中的梁襄王_第2页
孟子眼中的梁襄王_第3页
孟子眼中的梁襄王_第4页
资源描述:

《孟子眼中的梁襄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眼中的梁襄王  【摘要】孟子见过梁襄王以后,一针见血地感叹道:“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究其原因是孟子认为梁襄王思想深处的无所畏惧,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深刻体现。  【关键词】孟子;梁襄王;民本思想;仁政  孟子在各诸侯国国君面前始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直言不讳中折射出他的真性情,他曾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特别是对那些情不投意不合的国君,批评起来一针见血,丝毫不留情面。  他初次见梁惠王,梁惠王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孟子当场就反驳道:“王何必日利。”他对梁惠王一开金口就谈利十分不满,接着又说道:“亦有仁义而己矣。”孟子的言外之意是,要想国家强盛,只要有仁义就行了。  无独有偶,与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见面后,孟子对这位国君也是嗤之以鼻,交谈后一出来就对人感叹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句,许多资料上翻译为: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敬畏的。对于译句中的“敬畏”,有些资料上还补注,“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4  为什么梁襄王不像一个国君,从这些资料中似乎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一些

3、资料书由“卒然问之日”之“卒然”,认为是梁襄王缺乏沉稳威严的国君气度,言下之意是梁襄王像个胸无城府遇事惊慌失措的市井小民。  这样的理解很值得商榷,笔者分析为以下两点:  首先,“威严的仪表”是不是做国君的必备条件我们先搁置不论,我们的疑问是,“威严的仪表”是孟子衡量国君的一根标尺吗?  众所周知,孟子对一个国君最看重的是是否施行仁政,是否有民本思想。他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这样看来,仁政措施、民本思想才是孟子考查国君像不像国君的重要标尺。  其次,如果孟子单凭简单的观望(“望之”“就之”),只

4、凭外在的仪表、举止动作来评判一个人,即使是评判普通人都难免武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更何况评判一国之君?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孟子说梁襄王“不似人君”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不够沉稳的动作“卒然”,也不是外在的没有“威严的仪表”,而在于他思想深处的无所畏惧。  追根究底,问题的症结出在“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翻译。单纯从语法的角度,“所畏”是“所”字加动词“畏”构成名词性短语,既可以翻译成“敬畏的地方”,也可以翻译成“害怕的地方”,一种是“梁襄王没什么让人敬畏的”,一种是“梁襄王对什么都不怕”。二者有天壤之别。因此,笔者认为该句不应该翻译成“

5、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敬畏的(没有威严的仪表)”;而应该是“走近他,没看出他有什么惧怕”。4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梁襄王不像人君不在于他没有让人敬畏的威严仪表,而是孟子通过与他交谈,没有看到(听到)他有所畏惧。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个大胆设想,由于他在言谈中表现出无所畏惧,尤其对百姓无所畏,让孟子打骨子里反感,孟子才有“不似人君”的评判。  笔者如此推断的理由如下:  首先,“望之不似”与“就之不见”语义各有偏重。“望”,是远观,只看到外在的容貌、形态、一举手一投足;“就”,是走近,走近的目的是在把远观没看清楚的地方看得更清楚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他

6、的内心,通过交谈深层次地了解这个人的本质。所以严格说来,“望之不似人君”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句,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为“不见所畏”,就有“不似人君”的结论。这两句是并列关系,通过远观和近察,发现梁襄王无论是外在容貌、形态、举手投足,还是内在的思想品德,都不像个国君。  其次,儒家主张君子应“有所畏”,比如《论语》里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虽然此处的君子不一定就是国君,但国君应该是像君子这样的人,“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加之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可孟子从与梁襄王言谈中,发现他无所畏,什么都不怕,不怕

7、征战不怕杀伐,不尊重人的生命,杀人无所畏惧,与孟子心目中理想的行仁政国君相去甚远,于是有如此感叹。4  再次,当梁襄王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回答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梁襄王很意外,立即追问谁能归附这样的国君呢。从梁襄王的两个问句不难看出,他对不靠武力统一天下感到意外,对不靠武力又能得到百姓拥戴更是意外。在他的头脑中,国家安定统一,有武力就足够了,统一国家靠武力,征服百姓也靠武力。梁襄王的这两问,不仅证明孟子“夫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的判断正确,又证明梁襄王的确是嗜杀者。  最后,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君应该是温和的,而不是威严的,应该是仁慈的,而不

8、是嗜杀的。而梁襄王在与孟子的交谈中表现得无所畏惧,嗜杀成性,这就决定了孟子把与他交谈重心放在不“嗜杀”对国家统一、安定、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