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01

《孟子见梁襄王》01

ID:37472374

大小:265.0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5-11

《孟子见梁襄王》01_第1页
《孟子见梁襄王》01_第2页
《孟子见梁襄王》01_第3页
《孟子见梁襄王》01_第4页
《孟子见梁襄王》01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见梁襄王》0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孟子》孟子见梁襄王课文朗读1孟子思想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教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致力于宣传仁政,反对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王天下”。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2孟

2、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3基础知识识字嗜杀苗槁沛然浡然shìgăopèibó通假字卒然问曰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通“猝”。突然。通“犹”。就,趋向。通“勃”,奋发,振作。4课文导读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

3、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5孟子见梁襄王⑴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⑵,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⑶。卒然⑷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⑸?’对曰:‘不嗜⑹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⑺?’注释:⑴选自《孟子·梁惠王上》。⑵〔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⑶〔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⑷〔卒然〕即“猝然”,突然。卒,通“猝”。⑸〔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

4、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⑹〔嗜〕爱好、喜欢。⑺〔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6“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⑻苗乎?七八月⑼之间旱,则苗槁⑽矣。天油然作云⑾,沛然⑿下雨,则苗浡然兴之⒀矣。其如是,孰能御之⒁?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⒂矣。诚如是⒃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⒄,沛然谁能御之?’”⑻〔夫〕助词。⑼〔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⑽〔槁〕枯干。⑾〔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⑿〔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

5、量充足。⒀〔浡(bó)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子。浡,同“勃”,奋发、振作。兴,起、挺起。⒁〔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⒂〔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领,脖子。⒃〔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⒄〔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犹”。就,趋向。7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6、’ ‘谁会归附他呢?’8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9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然后又“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

7、,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先以“定于一”,简洁地回答了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询问。再以“不嗜杀”直接清楚地回答“孰能一之”的疑问。最后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运用比喻来阐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课文内容分析10亮点探究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关联的?民如枯苗,君泽如雨,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