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42107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6
《必读中的必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必读中的必写 摘要:新高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议论文”两种文体提出了针对性写作指导。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读写转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写作教学成为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作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相对单一,学习已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没有感知生活的时间,便没有了生活体验;没有了丰富的生活,何来作文的创作灵感。于是作文指导便会成为流于形式的“八股文”教
2、学。而空有形式、内容单一的文章,能是有灵魂的好文章吗? 那么,如何提升作文的内涵,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我们不可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停下繁重的学习去体悟生活。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间接经验,以联系生活,引发感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高考考纲中对作文的考查有明确的要求:“能写记叙类、议论类文章。”7有关这两种文体的作文写作技巧,奋斗在最前线的高中教师已总结了很多实战经验。接下来,笔者更想谈谈如何在高一和高二的语文必修课教学中,完成对这两种文体的针对性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读写转化 何永康教授明确指出考场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1)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2)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3)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从这三点来看,记叙
4、文一定要会叙写故事,会描写人物和场景。而其中的难点应该是描写。在此,笔者想结合必修课文谈谈记叙文中描写的读写转化。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读者从中受到情感的体验、熏陶与感染,所以记叙文重点强调抒写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呢?除了直抒胸臆,细腻的描写则是记叙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最有效的方式。要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性性格和心理需要有人物细节描写;要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需要环境描写。可以这么讲,没有细节描写的记叙文不能算作优秀的记叙
5、文。 1.人物细节描写 记叙文中总少不了对人物的描写,由外貌到内心凸显人物特征。外貌的描写已难不倒高中生,但对于心理,很多学生却只会用苍白无力的语言直生生地表达为:我感到“惭愧”“害臊”“欣喜”“无聊和寂寞”7等。如何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切感受,是描写内心世界的重点。我们不妨看看苏教版必修一教材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作者在写到客居异国时感到深切的空虚、寂寞:“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
6、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
7、是能让人发疯的。”……韩少功将自己在无聊和虚空状态下的所思、所想、所为都用文字表现了出来,好似一部电影画面给人以真切感。在阅读体会之后,我让学生试着想想自己在无聊时往往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于是学生不仅学会模仿了这段文字运用的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更学会了将感受与生活实际联系,细微地展现内心世界。 2.情境的创设7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身边的环境中可以体察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的心情一般来说是和谐统一的,当周围的环境与心情不一致的时
8、候,人物就会尝试着去改变一下身边的环境,以求得心情的舒畅愉悦。所以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心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环境描写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的是正面或反面烘托出作者的 情感。 我们不妨看看《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在表现自己与客人饮酒乐甚的心情时,以景衬情,创设了清丽、开阔、渺茫、朦胧之境,人物情感自然流露,读者也好似身临其境,徜徉其中。再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