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3946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教而不思则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而不思则罔 【摘要】教学反思是每一位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必修课,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不仅要考虑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还要关注导学案和学生之间的契合程度。教师应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把教学经验理论化,以创新的意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导学案师生互动自我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9-01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举措、教学过程进行的理性化的再认识、再分析,再思
2、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职业思维过程。 一、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品位,扩大教学影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进行的教学思维活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 二、反思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对导学案设计的反思――5导
3、学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诞生的一种与传统的“满堂灌”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但现在很多教师流于“课前发学案,课上讲学案,课后做学案”的形式主义,而忽略了“导读、导思”的导学功能。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反思以下几个问题:学生能否通过导学案初步了解教材内容;能否对导学案中的问题主动思考,“课前先行”;教师能否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否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镶嵌”进学案,使教与学得以勾连、实现双线“并轨”,既体现出学案的功用,又展
4、示出教学的张力。 2.教学前的反思――教师备课往往局限于两种情况,一是照搬教案,拿来别人的教案,不加考虑,照搬照用,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二是老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不考虑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仍用传统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的惰性。其实,在备课的初始阶段,教师就应该反思过去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然后基于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教材,并针对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的放矢的明确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并在完稿之后,反思教案教法的可行性,并预见教学过程中
5、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境。毕竟教学不再以老师为主体,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争议。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争议,教师都应该在备课完成前预见到,并想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3.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提出的异议、师生之间的争议,教师应随时反思“为什么备课时没预见到,该如何调整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5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随时考虑到备课时的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学生活动是否充分而有效,对不同层面的学
6、生是否都关注到等等问题,并能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 4.教学过程后的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反思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具体、可操作,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对教材的梳理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的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手段是否合理而且必要,教学流程是否优化,教学的环节是否紧凑而且自然、符合教材的实际需要等。此外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投入,学生的活动是否必要且符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等。 三、反思的方法 1
7、.敢于质疑。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反思,因此要认真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每个过程要不断质疑,敢于批判,多想想“这样做对吗”、“这样设计合理吗”、“情境的创设有效吗”。有质疑就会有发现,有发现才能有进步。 2.善于换位。“横看成岭侧成峰”,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的局限,难免会产生偏差。经常换位反思,“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想”,“如果我没这种经历会怎样回答”,“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才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提升或超越。5 3.勤于学习。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学习
8、新理念新方法成为教师的必修课。而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又为教学反思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应不断参加教学培训,参与教学研究,勤于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习,以期得以自我提升。 四、反思的特点 1.批判性。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就应该带着批判眼光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冷静而严格的审视和思考,这种批判或自我批判性的反思,不仅要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勇敢而敏锐的捕捉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获得总结、提升。 2.科学性。教学反思不是苦思冥想,也不是盲目的批判和自我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