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28373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6
《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因此,对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找出应对策略是尤为重要的一项课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时代变化的节奏不断加快,强度和幅度也大幅增强,社会结构性变化周期也正在急剧缩短。这种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文化变迁,使得成长中的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与适应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生涯规划等
2、众多发展与适应课题。这个阶段既是他们完善自我,从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又是大学生群体心理上的“断乳期”。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在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错位。在内部的身心发育与外部的社会使命的双重压力下,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极为多发。因此,对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找出应对策略是尤为重要的一项课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5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已基本发育成熟;智力已经
3、达到发展的高峰;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极容易出现偏差;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但并不稳定,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性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容易导致性心理失衡。这些发展特征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其特殊性。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问题 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陌生的环境下,对大学新生而言,无论是生活条件和学习任务,还是个人目标和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方面,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紧张变为宽松;在生活方面,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角色多重化。在旧的平衡被打破,新
4、的平衡又难以及时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由期望感和失望感交织成的焦虑心理;由满足感和空虚感交织成的抑郁心理;由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织成的失落心理;由新鲜感和怀旧感交织成的孤独心理;由独立感和依赖感交织成的迷惘心理。 2.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也是引发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教育存在很多不同,所以即便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仍然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选择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3.人际交往困扰5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
5、、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拥有幸福感的基本前提之一。这也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交往呈现出多元性与开放性:交往的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朋好友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交往频率提高,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聊天;交往方式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交往目的呈现多样性,表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大学生渴望友谊,迫切希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阅历,加之个性和交往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造成大学生在实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缺少知心朋友、与人难以相处、与人交往平淡和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 4.情绪调节问题
6、处在青年早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尤其反映在情绪上。相比于中学生,大学生情绪存在着两极性和矛盾性;情绪内容丰富多彩,以乐观向上为主,但情绪表达趋于隐蔽;并且情绪体验趋向于心境化,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管理自身的情绪,极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冷漠、愤怒等不良情绪。 5.情感问题5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爱情无疑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也是大学生最困惑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学生的恋爱出现低龄化的趋势,恋爱的比例逐渐扩大,恋爱的行为公开化,恋爱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对大学生而言,恋爱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学生在恋爱中体验
7、到单相思,有的学生陷入被动恋爱或是失恋的苦恼之中,还有的学生过早坠入爱河,但又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这些问题可能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和协调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社会、家庭及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 首先,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注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而家庭需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采用科学合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