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34506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谈校企合作的“娶”与“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校企合作的“娶”与“嫁” 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之必须,学校如何与企业融合,或者说,让企业如何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已成为当代教育人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校企合作学校是主角,是动力源泉,是决定性因素。但就目前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工科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既提升了学校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又满足了企业用人的需求,带动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但对于文科类别专业而言,校企合作除在局部地区绽发点火花以外,其它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则陷入窘境。就财经类专业而言,开展校企合作
2、面临四个方面的困难,导致校企合作实施难度较大。 第一,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第二,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第三,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第四,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以上四点成为制约我们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瓶颈,从而影响了学校财专业的发展。更需要说明的是,工科类的校企合作,企业设置的“岗位群”,而财经类设置的只是“岗位点”,所谓的“引企入校,办校进厂”可操作性不大。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借鉴成功经验,在校企合作“嫁”和“娶”两方面做好文章。 一、谈“娶”4 (一)我们为了谋求自身发展
3、,实现与市场接轨,组织相关的人力,走访了我县工业园区的几十个企业,搜集用人信息,建立财会人才信息库,诚邀企业了解我们储备的人才,主动听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赢共识。 (二)和金蝶财会软件公司联系,请他们派出专业人员到我校进行软件操作培训,历时数天,效果显著。 (三)和安顺贸易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寒假期间派三位专业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企业了解我系市营专业的特点,本着主动积极的精神,我们向企业承诺他们所需的人才培养方向,花力气改进专业设置,调整相关专业容量,力求符合企业需求。 (四)主动和财政局取得联系,达成意向性协议,
4、征求财政局对我系下达会计培训任务,联合成立一家会计函授站,既有利于提高培养人员的素质,又扩大了我系的影响,从而直接推进我系的专业建设。 (五)着手申报一家会计代账公司,广泛接触我县大中小企业,和他们达成书面或是口头上的协议,在保证我系学生实习岗位的同时,创造机会让优秀学生优先就业,从而扩大社会影响。 二、几点设想 由于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岗位点”的制约,所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我县的园区企业相对较为分散,类型繁杂,较好的校企合作,必须建立一个企业网络平台
5、,和各企业广泛联系,把握他们的财会和市营用人动态,及时反馈,及时选送相关专业人才。 (二)和兄弟系达成共赢共识。就是与他们专业和企业合作的时候,在解决“岗位群”的同时,作为附加条件,帮助我们解决“岗位点”4的设岗难题。当然决不可以作为和企业合作的交换条件制约其他合作。 (三)和我县的会计事务所建立联系,建立稳定的能够长效的合作关系。既可以在经济利益上实现双赢,又可以锻炼老师和学生,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从而实现专业的发展。 (四)能与财政、地税等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凸显我校办学的前瞻性,共同搭建我县会计业务的培养
6、、培训、函授平台,以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合作的理想效果。 (五)作为校企合作的补充,在取得学校的支持情况下,自主成立代理企业记账公司,并以此为平台,建立和企业的广泛联系,广泛宣传,广泛开展业务,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不断提升专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推动校企合作常规化规模化建设。 (六)采取企业联合冠名的方式办班,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丰富信息渠道,掌握企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的最新信息,精心谋划布置落实,环节措施细化到位,打造稳定合作模式,谋求长远合作效应。 (七)联系一些著名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来,设计人才培养方
7、案,形成不同时长和模式的培养机制。学校也要积极参与企业培养人才方案的制定,深度介入,密切合作。 三、“嫁”的问题 常言说得好,“姑娘愁养不愁嫁”。解决姑娘‘嫁’的问题,先要做好‘养’的工作。做好养的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4 (一)深化专业思想教育,强化技术队伍。技术人才的生命力就在于有没有非常稳定的技术兴趣和爱好,作为技术人才的摇蓝,在学生入校的同时,进行专业思想的强化工作,要开展一些非常有效的类似洗脑的专业思想驯化活动。 (二)瞄准市场需求,渗透企业文化。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用数据说话,以市场需求引领学校的专业设置和
8、培养规模,积极了解甚至参与企业的过程管理,尊重企业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主动融入企业,感受企业的人文和文化气息,从而产生对企业的依托和责任意识,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关注。 (三)重视专业素养,强化实习实训。坚持理论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