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

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

ID:3103082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_第1页
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_第2页
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_第3页
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课堂思维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的任务远不仅仅是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当包括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情境,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格外重要,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的美妙与趣味,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

2、历程。  著名心理学家罗捷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谈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契可夫也指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如果不能营造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中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他们主动地、活泼地投入学习的积极健康的学习情境。  一、以静代动,深思熟虑  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喋喋不休地提示或“揭谜底”4,以免剥

3、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对于有些难度的题目,出示题后,至少应给学生2-3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再看是否有必要提示或降低问题的思考难度。如果学生确有困难时,可略加暗示,或通过转换角度去降低问题的难度。  俗话说:“此处无声胜有声。”不要舍不得这几分钟的寂静,’正是这几分钟的寂静,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兴奋状态,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其中的优者,能在这几分钟里将“问题”从整体上基本解决;中者,对“问题”的某一部分已有了基本的考虑,起码对某一点也会有一些建设性的认识;差者,尽管还没有形成什么有价值

4、的认识,但至少精力集中了,对“问题”中的各条信息认识得比较完全了,清晰了。而教者在这几分钟里,则  有了充分的时间,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去观察、揣摩,掌握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二、欲擒故纵,因势利导  经过设疑、静思之后,特别是当中差生对问题也有了一些认识之后,便可让其回答对问题的理解。不可避免,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甚至尴尬的场面。对于这种情形,教者应注意不要回避或扼杀,而应欲擒故纵、因势利导。  譬如学生的回答与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时候,教者要指出所回答内

5、容中那些令人不解的地方,再从其对这些问题的陈述中,了解清楚症结所在,巧驳谬误、暗指正途,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次从错例辨析中受益的机会。4  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夹有谬误时,不要打断他,让其继续说下去,这样既可以给回答者一个完整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又能让教者和旁听者从其对问题的回答中去查找谬误。甚至回答者本人,往往也会从后来的回答中,顿悟到前面的错误,使课堂上所有的人体悟到受挫后获得的乐趣。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最佳答案时,可等其把话说完,再允许其他学生把产生的每一种答案都公布于众,最后由学生自

6、己去筛选出最佳答案。这样做显然是在向学生建议,解决“问题”不仅意味着找到它的答案,.而且意味着要设法寻求到最佳答案,这个建议不但会将手头的问题处理得尽善尽美,而且对学生解决将来遇到的问题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及时调控,防骄避馁  胜骄败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与学生自身的品德素养有关外,还与教者设计的“问题”不能和学生的思维保持同步、而又没能很好地调节有很大关系。教者在课堂上对教学目标要及时调整,多层次、多角度地发问,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不能轻易地放弃任何一个已站起来而又

7、没有成效的学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不为人知地降低“问题”的难度,直到他对“问题”作出了一些有成效的回答,并得到教者一些诚心诚意的赞许之后,才让其坐下,使其自我感觉对“问题”的解决是有成效的。其间教师不妨提示:“你对这个问题中的哪一条哪一点最感兴趣?”“从这一点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与所求有什么关系?”“要使问题解决还需要什么?”“需要的东西能从已知或图形中的哪一点得到”等。这些建议会使学生学到一些有助于以后解决其他问题的思维方法。4  同样,也不要轻易地放过任何一个发言的拔尖学生。当其

8、对原有的问题回答得很完美时,可再提出一些与所回答的问题有关的新问题,直到其回答得不十分圆满时,才略加点拨,促其思维进一步发展,使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诸如“这个问题的解答方案你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具有这个特征的问题是否都可以考虑这样解决呢?”“你能总结出具有这种特征的问题的一般解法吗?是否还有别的解答方案?,等等。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原问题的继续和升华,是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应向全体学生归纳或渗透的那一部分内容。  这样,每个“问题”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