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21210
大小:8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羚羊木雕》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第四课羚羊木雕教学构想家庭和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亲朋之间,同行之间,同学之间互赠东西,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具有特别的意义,但如果就此演化成一段终生痛苦的经历,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一条很难填平的鸿沟,岂不悲哉?儿童文学小说《羚羊木雕》所展示的正是这一生活的侧面。捧读全文,作者的情感观非常鲜明:虽然孩子们的年幼,但不能
2、伤害他们的心灵;作品的价值观含蓄地告诉我们:尊重,是处理好人称关系的法宝。小说语言朴实、符合人物身份;情节集中,波澜起伏;插叙巧妙,结构紧凑;视角新颖,读来真切;感人渲染与烘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现了故事的矛盾及人物的心理。小说的这些写作上的亮点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因此,在教学中单纯地把《羚羊木雕》作为记叙文来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按小说的特点来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训练。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3.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常
3、用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启发学生品味文章含蓄的语句及文中所隐含的作者情感倾向,让学生同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教学重难点:作者的情感观和作品的价值观的探究。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分5个板块。教学课时:两教时教学过程:一、悟读一篇文章1.教者简述,快速导入。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家庭和学校生活并不陌生,对发生在家里的一些事也一定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小说,文章究竟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羚羊木雕》……(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课题)。2.初步感知,概括大意。
4、①学生边读边勾画文中的生字词,再展开查字词典比赛。如生字:怦、杈、攥;词:自作主张、形影不离、合二而一、满不在乎、仗义、怦怦等。②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文章讲述了的故事。”通过党课、报告会、学习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新高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
5、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或由抽象到具体表述,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学生表达的内容,如:a文章讲述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故事。b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c文章讲述了为一件工艺品而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的故事。d文章讲述了由一件羚羊木雕送了人而被迫要回的故事。e文章讲述了“我”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来的故事。3.深入情节,总理思路。①学生逐段速读,编写文段序号并标出文中回忆开始和结束的句子。②提问:回忆部分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属哪种顺序?(点拨: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6、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况)插叙这一内容有何作用?(交待故事的来胧去脉或“我”送东西给万芳的原因等)。③教师在上述提问的基础上相机简介小说的有关知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提问:全文按情节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前后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1—16段故事的开端,写妈爸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故事的发展,插叙“我”同万芳的友谊,26—28段故事的高潮,写“我”被迫要回木雕)。二、说读一些对话1.提问:小说人物鲜明生动,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6人)
7、学生寻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2、提问: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学生感知人物,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的人”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表达,掌声鼓励,教师据此顺势点拨,屏幕展开或板书。如: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b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c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d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e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f“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三、品读
8、一批词句1.提问: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用圈点标示,找一找,联系语境说一说。让学生用“表现了。”的句式说话,学生各自拟写答案,举手发言,掌声鼓励,教师乘机提示,屏幕展示或板书,如:通过党课、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