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

ID:31015991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_第1页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_第2页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_第3页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_第4页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初探  内容摘要:叶维廉是比较诗学中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学体系建立于一个反“整体性”的、基于民族本位的诗学立场之上,这与其文化模子理论与之是一脉相承的。在具体应用实践之中,他的诗学体系又呈现出开放式的特征。叶维廉的诗学体系构建奠定了他在比较诗学中国学派中的地位。  关键词:比较诗学整体性民族性开放性  对于叶维廉,乐黛云先生曾作出一段极其公允之评价:“他非常‘新’,始终置身于最新的文艺思潮和理论前沿,他本身就是以现代主义诗歌创作起家,且一直推介前卫艺术并身体力行;他又非常‘旧’,毕生徜徉于中国诗学、道家美学、中国古典诗歌的领域而卓有建树。”当然诗化风格也带来了一

2、个弊端,他的随意性、片段化对其论著的“体系性”和“整体性”构成消解。作为比较诗学中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叶维廉兼有诗人与评论家的角色。实质上,这正是理解叶氏学术思维、论著品格的一个突破口。  一.不成“体系”6  有学者将叶维廉和钱钟书作比较,认为后者主要徘徊于中国古典诗论的圈子里,虽对西方文艺理论有涉猎,但止于蜻蜓点水,相对来说,钱氏的理论也未免过于零散化。言外之意似乎是叶氏的理论较钱钟书来讲还是接近体系化的。不过叶氏的《比较诗学》还是显得多少零散而不成体系的,甚至此书也很难摆脱“论文集子”的嫌疑――《比较诗学》主要由五篇独立的论文构成。  对“整体性”,叶氏曾有精妙论述:“整体性”

3、只能是为了研究上方便所提出来的概念,并没有任何一个思想程式可以完全包摄它。我们从具体历史之流中拦截某些事物,将它们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加以审视和分析;与此同时,历史之流却不停息地继续着它的全部进程,使得任何所谓“整体性”的大言都成空话。  可见叶氏正站在一个反历史“整体性”的立场――而这种历史“体系化”观念实质上正贯穿于西方文明的意识深处。叶氏所仰仗的“体系”深植于中国文化。与西方知识界类同,中方并没有放弃对某个终极价值的质询,但达到对此种价值的绝对认识,却向来不是为中国的学人、思想家们所求。譬如说“道”,《道德经》里说得很明晰:“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常”可以理解为“恒”

4、。如果可以说出来的“大道”,那么它就不是恒定不变之“道”。中国哲学的变通性可见一斑。如果说西方试图以一种野心,将“体”置于自我的掌控之下。那么中方要将自我消融于“体”之中,使“体”内部的各个要素连同“体”本身处于和谐共生之态,在这种状态中,言说则成为对意义的破坏。  叶氏的“体系”本质上还是较为接近于钱氏于《谈艺录》构造的体系,即从个别片段中反映整体,如果说整体并未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出现,那么它实质上正蕴藏于片段之中,片段即是整体。叶氏的研究也基本上也是从民族的、本位的文化出发,使得他区别于那些依仗西方的话语权,使用西方的尺子“以西解中”的学者们。6  二.基于民族文化本位之上的比较研

5、究  叶氏的学术成就首要地表现在比较诗学领域,他的“文化模子”理论、“秘响旁通”说不乏借鉴性和开创意义,而他的这些个性化理论又无一不建立在对“比较”的深刻理解之上。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比较”应当建立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础之上。比较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应该说,这个观点和叶氏的诗学体系并无冲突之处。但叶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同”的强调。列?里欧尼对青蛙和鱼设喻,被用作理解教育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著名的“建构主义”理论。据此叶氏提出了“文化模子”理论。在他看来,以一国文化之故有思想揣测他国文化,“模子”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往往要借用本

6、国与之类似的文化典故、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共通之处而非差异性,成为比较之基石。在中西诗歌的相关研究中,叶氏首先肯定了中国山水诗和英美山水诗、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共通性,在此基础上再批驳了将两者简单混同的观点,这正是沿着“同中求异”的路径。当然肯定“模子”之存在,并非放弃比较,而是将落脚点置于对“模子”的打通。  下文可以说明叶氏的立场: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根深蒂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对比,始可得到两者的面貌。与一般从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学者相比,叶氏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

7、场去看”,这份勇气怕是并不多见。这可能会轻易地给授人以“保守主义”之把柄,同时也意味着“客观性”的丧失。“6客观性”成为一般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不言之则,似乎只要是客观的,便是公正的。但从这种冷漠的态度而生成的研究则是飘摇不定、无所根基的。  叶氏的民族本位立场与其“模子”理论一脉相承。在中国文论普遍患有深度失语症的今天,叶氏又提出了“秘响旁通”理论,既基于中国本土文化而又极具原创性。叶氏用以指涉阅读过程中“文意在字、句间的交相派生与回响”的活动经验,提出“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