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刍议

学困生转化刍议

ID:30992100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学困生转化刍议_第1页
学困生转化刍议_第2页
学困生转化刍议_第3页
学困生转化刍议_第4页
学困生转化刍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困生转化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困生转化刍议  摘要:初中各科都有学困生存在,尤其在英语课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困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有一些共性的行为特征,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形成因素,并开展实施针对性的纠正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帮扶机制  在多年普通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英语课程的学困生表现出一些共性的行为特征。通过进一步的观察、访谈和教学实践,证实了这些行为正是影响其英语学习的症结所在。分析英语学困生习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纠正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验证,逐步提高策略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表现  

2、实际教学中我们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缺乏自制力型  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等违纪行为较多是这类学生的特点。这类学困生占到学困生总数的60~90%。  2.沉默不语型6  这类学生比较遵守纪律,在教室看起来学习过程也比较正常,但回答问题、跟读、背诵等教学环节沉默不语。这类学困生约占到学困生总数的15~20%。  3.积极互动型  上课能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也能认真听讲,但是课后一问三不知,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耳朵听,右耳朵出”,学习效果较差。约占学困生的5~10%。  二、学困生成因分析  通过观察学困生日常教学活动表现

3、这一表象,关注其共性行为背后的形成因素,了解其行为形成的过程,是我们采取适当方法纠正其不良行为的基础。  1.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一方面原因是学生没有培养起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上课内容听不懂,听不进去,无所事事,借以搞小动作来打发时间;另一方面是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好动,缺乏学习成就感,在老师、同学眼里一直是“差生”,背负着这一标签,缺少翻牌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不良行为。  2.沉默不语型的学生,有的是基础很差,上课听不懂,单词不会读、不会写,因此课堂上“沉默不语”;有些学生可能以前课堂发言回答问题错误,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奚落和嘲笑,心里有阴影,加之学业不精,采取

4、沉默来“明哲保身”。6  3.积极互动型的学生,有的是记忆力较差,往往对于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一问都知道,但课后全忘记,没有掌握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导致知识掌握不好;有的是缺乏英语学习策略,上课时注意力定在具体的单词、音标、语法等内容上,而对于句子、段落整体的含义不甚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从家庭角度来看,学困生的形成大多与家庭有关。以我所带班级为例,80%的学困生存在着家庭不健全、家庭教育不当或家庭教育缺失等情况。即使健全的家庭,父母双方由于忙于生计,都在城市打工,缺乏时间、精力和育儿经验,致使有的家长只能不断给孩子钱,施以经济手段来弥补教育上的不足,弥补对孩子的“爱”,使自己的内

5、心得到一些慰藉。单亲家庭子女问题也比较突出,占学困生人数的50%以上。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得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健全,性格较为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交流,且对周围事物和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上课时心静不下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外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英语是外语,父母在校时也没有学习好这门功课,不能像语文和数学那样即使孩子学习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尝试帮助孩子解决,家长不能辅导孩子解决其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生存压力的逐渐加大,以及公众信仰和普世价值观的缺失,使得人们的生活急功近利,变得急躁和迷茫,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教师

6、这一职业对于优秀大学毕业生没有吸引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都比较低,“尊师、尊教、尊知识”的观念已经被新物质主义所替代,人人都注重短期现实的考虑,教师的待遇难以吸引社会精英全身投入,如此循环,教育质量不得不令人担忧。另外,教育是一项周期较长而且投入巨大、短期效益不明显的事业,不能迅速提高当地的GDP,不能作为政绩工程来建设,因此政府下大力气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6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教师也受制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压力,也是现实生活的一分子,过多地将教育的问题指向教师群体有失公允。学校教育的导向存在根本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过多侧重精

7、英教育,侧重于竞争、应试和选拔,忽视了大多数学生作为未来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体现在教学具体实施中缺少健全人格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道德与责任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也缺少学生现实社会中主流价值观的培养,缺少“中国梦”的培养与实现路径的教育。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掩盖了其本来的面目。  三、学困生帮扶机制与策略  解决学困生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1.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