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86745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培养学生交流学习能力 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交流学习能力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69-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三者中我深受启发的是:数学课堂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因为合作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在课堂上踊跃言,滔滔不绝,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而高年级上述场面几乎“销声匿迹”。这种“怪相”除了与小学生
2、年龄特征等因素有关以外,与我们占主导的教师不无关系。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从而构建有效数学课堂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5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学习,教师应积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思维与表达存在差异,教师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课上,教师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位学生,即便是学生说出了自己没有准备的,教师不愿听到的话,教师也要耐心而认真地倾听,站到
3、孩子们旁边,轻拍其肩、抚摸其头,接近他们,以敏锐的眼睛观察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善意的微笑关注他们,用期待和赞许的语言鼓励他们,让学生感到与教师的亲近感,架起师生心与心的桥梁,课后,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情感倾向。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交流,并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关系着学生言语意向和表达欲望
4、。因而,宽容、友好、真挚的课堂氛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交流。 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合作、交流,要求班干部带头说,起榜样作用,同时关注差生,帮助差生,要有耐心。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提高自己。他们在模仿,聆听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语言,等他们胸有成竹,准备充分,再展示自我,让他们会说,说得精彩!同时,在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学习时,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信任的微笑和赞许的语言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说的激情!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过程、得出结论时,教师决不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情绪。 二、训练交流学习的技巧 课堂交流需借助语
5、言来达成。数学语言严密精练,逻辑性强,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准确性和简洁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语言表达还处于学习阶段,教师须多提供一定的“句式”为学生“引路导航”,多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悟教材中语言的精辟点,帮助他们掌握交流学习的方法、获得交流的内容,帮助他们拥有敢于且善于交流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交流学习能力,从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5 1.开表达之“源”。 (1)授以符号之“渔”。教会学生学会用一系列的符号标注内容,对学生更好地参与交流有极大作用。 如已知条件用“”、问题用“?”、关键字词用“▲
6、”、公式用“()”、需要注意的词句用着重符号(.)等。 教会学生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些数学知识,如表示加法交换律:可以用图形表示为△+○=○+△,也可以用图形表示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b+a等。 通过反复训练,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的并能自觉运用的一种“捕鱼”工具。 (2)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不应再把知识掩着、盖着,不应再害怕学生“未教先知”,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知识背景、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准确把握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积极、科学有效
7、地组织学生打开预习的大门。如在教学《比例尺》之前的预习提纲可以这样设计: a.你肯定认识直尺、卷尺……那你认识比例尺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b.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自己预习书上比例尺的有关知识。把读懂的知识和还需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在书上用符号标出来。 c.想想比例尺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预习后的课堂,积极主动交流将在我们的课堂中自然生成,一定会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人景象,有效数学课堂也易构建。5 2.铺表达之“径”。 当教学概念时,引导学生用“……,叫做
8、……”、“……都是……”来表达。当概念为属加种差时,可用“……的图形(式子……)叫做……”。 当公式推导时,教师也应适时提供词语及其表述方式。如归纳推理:“是……是……它们都是(属于)……”;类比推理:“……有……有……也可能有……”,“……是……是……也可能是……”。 当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根据……和……可求出……再……,最后可以求出……”;“要求出……需要知道……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