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86115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历史评述题教学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评述题教学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47-03 评述,即辩别分析叙述,所谓评述题,就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试题提供的观点、材料、情形等内容进行辨别,作出恰当的分析,评述结论的一种试题,评述题包含“评”和“述”两部分,从“评”的角度看,历史评述题可分为四大类:解读评述、现象评述、观点评述、人物评述,评是依据一定的学科知识原理,对问题加以辩别和判断,述是判断的依据,也就是将“理由”有条理地说明或阐述,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要求高,2013年中考荆州市
2、开始将这类题型纳入了考试的范围。 评述题在中考历史中有独特意义。下面笔者以平时教学和中考试题为例,对历史评述题的类型和教学启示作一下简要分析。 一、历史观点评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判断、评价能力6 判断、评价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各项标准,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或者有关问题或矛盾作出公正的价值评断,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判断和评价,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受时代、阶级、环境、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历史观点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片面的、有的是
3、错误的,所以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似是而非的问题,要求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断,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运用、评价、辩证思维的能力。 例1:(2013年荆州卷)阅读下列材料:洋务派人物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窃以为天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又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
4、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李鸿章关于学习西方的观点。 【答案】提出观点。明确表示赞同(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技,对这个观点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有其进步的一面,同时具有局限性”)。 【评述观点】(进步方面、局限性方面)。关键词:“开明官吏”“维护清朝统治”“自强运动”“师夷长技”“科学技术”等。 【进步方面】 1.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清朝开明官吏感受到时局的变化,提出了求变(“师夷长
5、技”)的观点(批判了传统学术存在的问题或与西方抗衡)。 2.李鸿章等人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自强”的目的。 3.在学习西方的方式上,他主张重点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4.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他认为对西方要有所防范。6 5.在“师夷长技”主张的指导下,李鸿章等人创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还建立了海军,创办了新式学堂,还派遣了留学生。 6.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务活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
6、人才,总之,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方面】 1.李鸿章等人开展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导致其对西学的认识存在主观上的选择性和片面性。 2.李鸿章等人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不主张政治改革,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3.李鸿章等人在洋务运动中,其活动受到封建因素和外国势力的影响,成效不大。 4.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7、,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总结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等人感受到时局的变化,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主张具有进步性;同时,李鸿章等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是改革应该具有综合性,应该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6 2013年荆州中考,从洋务派代表人物的观点,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对历史观点和看法作出合理的评述,难度较高,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逐步引导学生以
8、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事实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要善于利用素材,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理性地审视历史和拓展视野,形成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