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43672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4
《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化学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激疑启思,变教为导”。就是通过适时发问,设疑启思,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烘”状态,形成一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情境,当教师略加揭示指点,他们即可意开词达,恍然大悟,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知识,而且从心理上也获得了一种满足,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成为下一次学习的动力。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实验启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思维,即从感性材料入手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也是化学学科的优越性。实验和直观教具提供的是最鲜明生动的形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培
2、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按实验目的、观察办法、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这个程序进行。如在讲分子一节时,我一改复习提问的传统方式,新课一开始,在i只烧杯中倒入蒸惚水并滴入无色酚駄,将另一只烧杯滴有酚瞰的浓氨水和其并排放置,不到1分钟,学生发现滴有酚瞅的蒸憾水也变红了,这时我就问学生:“蒸僻水变红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丛疑顿生,“愤煤”状态就形成了,思维、记忆、想像活跃起来,产生了欲“知其所以然”的强烈心理,为教好分子这一抽象难懂的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在讲氢气还原氧化铜时,通过演示实验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
3、象。首先从颜色上观察实验现象,通入氢气加热后,黑色氧化铜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其次试管上出现水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成物到底是什么,最后再由学生写出方程CuO+H:仝Cu+HO。这样,就不是单靠讲解,而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来认识还原反应的实质。在教学屮通过化学实验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可以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化学实验也得以提高。二、设疑讨论启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一个好的精心设疑,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中有意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
4、求知欲。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正确的或错误的论点展开讨论,各种意见在争论中得到统一,最后我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如在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由于第五单元学生学过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装置来证明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并检验反应生成碳酸钠。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反应具有相似性,化学反应牛:成碳酸钠和水,但rti于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证明二者反应了呢?市于初中没有明显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及技能去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同学设计把二氧化碳收集在一个气球中然后往气球注入
5、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然后再注入稀盐酸,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现象;有的同学设计把一个瘪气球(开口通空气)置于密闭的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然后往瓶中注入氢氧化钠等。通过这些实验,同学们一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吋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三、对比启发化学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如果靠死记硬背,学起来自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找出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的记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整理、拓宽、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
6、力。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就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氧气、氢气制取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制取气体装置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乂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耍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把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装置图及所用仪器的名称、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和用途列成表格,与学生一边讲解一边认真归纳,以达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的效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对比,抓住了矛盾的普遍性,突出了各类物质的特殊性,使思维条理化,促进了思维的敏捷性。四、练习启发练习启发就是精心设
7、计一淀量的习题,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以便教学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在练习中,我重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i题多变,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做完一题后,思考答案是否合理?解题关键何在?运用了哪些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也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和培养了学生求新、求异的独立思考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不拘泥于已有的范例和模式。在练习过程中,我还注意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能力的强弱等因素,在启发过程中对优生适当增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