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

ID:30926770

大小:14.58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9-01-05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人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提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巧学妙用]1.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图说历史——宋代“二府三司制”3.方法总结——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4.图示解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考法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考题1】(2017·吉林延边模拟)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答案B考法2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考题2】(2017·湖南郴州模拟)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C

3、.行省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考法3汉唐以来中枢机构的演变及特点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4、(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提示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综合以上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 方式:转移相权;分割相权。(1)皇帝通

5、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应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考法4客观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史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

6、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提示 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

7、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

8、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