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

ID:30884149

大小:7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4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_第1页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_第2页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_第3页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_第4页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沙扬娜拉》的审美特征1924年5月,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日,写下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出版的《志摩的诗》。1928年8月新月书店再版时删去了前面17首小诗,仅留最后一首《沙扬娜拉一一赠日本女郎》。这首诗被公认为是新月诗中最精短也最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意蕴丰富,成为许多文学批评家评论的对象。笔者对历年来20余篇专门评论这首诗的论文研究后发现,以往学者主要从印象主义批评、道德批评、文体学或文本细读批评几种视角阐述了该诗的审美价值。从印象主义批评视角出发,他们侧重于诗中意象建构的分析,都注意到诗人抓取人物瞬间的动态,典型化地展现了女郎娇羞的姿态,刻画了女郎细腻的

2、情感。如“虽只一个姿态,然而恰象(像一一笔者注)拍照选取了最冇价值的一刹那,按下了快门,就在这一刹那的镜头中形象地显示了这位多情女子的神情、外表、性格和复杂的内心活动”[1],“短短的几句就把日本女郎的音容笑貌和情态以及抒发主人公的无限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2],“此诗创作构建于告别时刹那的道别轻吟,执着于挥手瞬间的情感灵动,以其优美独特的淡淡哀伤诉说着再见之后再难见的刻骨铭心之别之情之伤之痛”[3]等等。从道德批评视角出发,他们认为这首诗在审美表达上从容节制,“体现了新月诗派'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4],它“之所以会产牛如此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与其在情感表达上的把持和节制密不可分:诗人

3、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做到了'发乎情而止乎礼[5],“诗人止是在这爱与非爱之间发现了两性情感于瞬间显现出来的审美弹性和艺术张力,从而找到了诗歌情感表达的最佳切入口,并借此将有限的现实情爱空间拓展为无限的诗意表达空间”[6]。从文体学批评视角出发,他们都注意到了这首诗体现出的音爪美,分析了诗中的双声、叠韵、韵律、节奏等语音效果。例如,“在这里,'珍重'为双声,'忧愁'和'娜拉'是叠韵,一连三个'珍重'是《诗经》中常用的复沓与叠唱手法”[7],“全诗一、二、四句都押'of韵(柔、羞、愁),已求得韵脚谐和、朗朗上口的音乐效果……诗人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押韵方法内韵”[8]等等。从新批评文本细读视角出

4、发,他们分析了诗中比喻、反复、悖论等修辞法的运用。从印象主义批评、道德批评到文体学批评和文本细读批评,应该说对诗的认识从宏观转入微观,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转入文本的分析,但是都没冇从接受美学,特别是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來分析。本文试图从接受一读者反应批评视角来探讨这首诗的审美意蕴。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原联邦德国以姚斯、伊瑟尔为首的“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产生于英美的读者反应批评是在继承接受美学的观点上,更注重读者的主观活动的一种批评方法。读者反应批评的主耍代表人物,当代美国著名批评家斯坦利?费什认为,文学作甜的意

5、义不局限在作甜本身,而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经验,是阅读过程中一系列事件,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描述阅读活动,对读者的具体反应进行分析。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批评方法,“这方法的基木出发点是"减速’(slowdown)阅读经验,以便使读者在他认为正常的时刻没有注意到,但确会发生的'事件'在我们进行分析时受到注意。这就像用一架具有一种自动停止功能的摄影机记录下我们的语言经验后又在我们面前显现一样。”在读者反应批评屮,批评者首先关注的不再是“作甜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读者如何使意义产生”的问题。下面,笔者借用费什的这一批评方法来解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第一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6、劈头一个“最”字,它通常作为副词使用,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即所谓的“前理解”,“最”后面通常应该接一个形容词,所以此时读者心理就会有一种阅读期待,这种期待心情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但接下来读者会感到有点意外,“是”是一个判断动词,“最”和“是”连接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呢?这时接受暂时遇到障碍,但读者根据以往阅读认知,这里的“最是”二字中间应该省略了“……的”,如“最(聪明的)是”、“最(勇敢的)是”等。这种语句中的省略、文本中的“空白”正是伊瑟尔所提出的“召唤结构”,它是“一种寻找连接缺失的无言邀请”,它的“空白吸引、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填充,使之'具体化'为具有

7、逻辑性的意义”[9]如果读者了解这首小诗是徐志摩所写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最一后首,前面12首分别写海上的朝阳、渔船、墓园、急流,而从第13首到第17首都是写日本少女的美丽与柔情的话,那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第18首诗劈头用“最是”其实是二字之间省略了“美丽的”这个修饰成分。“最是”更准确而完整的表述是(日本女郎)最(美丽的)是”。“那”是一个指示代词,一旦读者看到这个字,就会明口它后面应该跟量词或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