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58148
大小:28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1-04
《高二政治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内蒙古包头市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2016年4月8日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80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A.物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思维与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
2、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下列说法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A.“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B.“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C.“苍海桑田”与“断章取义”D.“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4.右边漫画“心中有笼便有笼,心中无笼便无笼”的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5.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h.D.,即Doctorof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
3、都是哲学的层次。从中可以看出①哲学是检验各门具体科学的标准②哲学思维寓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中③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④各门具体科学都应以哲学为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青春因奋斗而闪光,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无论是二十余年不懈练歌而今一夜成名的“大衣哥”,还是曾经求学于新华而今成功于各地的河南新华杰出校友,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烁着“奋斗”的光芒。然而有人却这样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种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7.政德才
4、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哲学的性质注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时代呼唤“高鸣报晓的雄鸡”,社会更需要“高鸣报晓的雄鸡”。这是因为它可以①通过对旧制度和
5、旧思想的全盘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③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④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9.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10.在公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地球绕
6、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如果按照一年365天来计算,长年累月下去,会造成很大的误差。为了减少这种误差,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人们设置了闰年。这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们可以对规律进行改造C.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D.世界观决定人们的方法论11.下列说法蕴涵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A.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B.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D.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12.漫画中的做法A.没有发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B.
7、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13.“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这几句诗,说明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型实现诗歌的
8、创作B.正确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诗人的实践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D.意识活动在诗歌创作中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4.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