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

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

ID:308376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7-21

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_第1页
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_第2页
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标题】???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探析【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悲剧引??????言李商隐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百花苑中,一株馨香别具的奇葩。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无题诗。无题诗一名二体:一种直接以“无题”命名;一种以篇首或句中二字作为标题,题目与诗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联系。如《锦瑟》之类,也可以看成无题诗。两类无题诗,合起来将近二十首。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可将其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如《照梁初有情》;另一种是借恋情而有所喻托,正如《楚辞》之“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

2、喻君子。”如《相见时难》,诗情扑朔迷离,难以捉摸;还有一种兴寄难明,托意在有无之间,颇难指实。如《万里风波》。尽管内容各有区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故统一归之为“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婉转含蓄的情思,优美生动的想象,富艳精工的词藻,和谐优美的声调,融会并抒发诗人在那个特定时代政治环境下丰富复杂的人生体验,有着显著的感伤化倾向,成为其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本文则将从三个方面对无题诗感伤化倾向的形成原因进行浅略探析。寻访着李商隐的生命轨迹,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作为杰出的诗人,还是作为普通的官吏,抑或是仅仅作为本体的人,他始终都困扰在感

3、伤情境之中,难以自拔。而他的这种感伤的心理倾向,首先来自于童年的基本心理建构,同时也来自于现实人生的投射。“情深于言,义山所独”多情善感的个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心灵,使他对于时代、人生、个人命运包括爱情方面的悲剧都有极深的感受,但又无法摆脱,无法解脱,总在彻骨、弥漫的悲哀中咀嚼悲哀中的美,这一切构成了李商隐最有特色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感情内容,即感伤,也构成了其诗歌特有的美感和魅力。研读李商隐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不仅是他生命的基调,也是他诗歌的基调。梁启超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谈到李商隐无题诗的感受:“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

4、释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李商隐的无题诗深情绵邈,意境朦胧,婉曲晦涩,将其感伤情调抒发得最富艺术独创性。从审美角度看,它写的是内心情绪体验:或忧叹离怀,或哀婉缠绵,或执着清醒,或迷惘暗淡。确实,心灵细腻的诗人将其感伤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且最富艺术独创性。而感伤化倾向,作为李商隐悲剧心理的重要内核,成为了他一生创作的主线,他所忧患的对象也随着他生命体验的扩展而由微而巨、由浅入深,从对个人的、家庭的,到对社会的、时代的,直至对人生的,从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见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一、家世悲剧对李商隐无题诗感伤化的影响“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的地位处境

5、使他具有一种浓厚的家族没落感。李商隐自称“君家在河北,我家在山西。百岁本无业,阴阴仙李枝”(《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然而所谓“阴阴仙李枝”“我系本王孙”实际上只是与李唐皇室逢场夙愿的同宗别派关系。这种宗亲关系,自然不可能给他带来任何政治、经济上的实际利益。从影响比较直接的高、曾、祖、父四代近世宗亲来看,虽然都有官职,但大都位州郡僚佐、县令县尉一类州县官吏。到李嗣去世以后,更是“宗绪衰微,簪缨殆歇……泽底名家,翻同单系;山东久族,不及寒门”(《祭处士房叔父文》)。且他的祖辈们都是比较早逝,他也是幼年丧父,以致三代孤寡,正

6、如商隐说的“内无强近,外乏因依”,“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这样一个很早就失去主要支柱的家庭,孤儿寡母肩上所承担的负担、压力,包括经济上、心理上,都远比一般家庭更为沉重、持久,他幼年佣书贩舂,一家艰难度日。他在这样“沦贱艰虞”家境中长期积淀起来的沉重压抑感、孤独无依感,对前途、命运的渺茫无着落感,乃至自卑屈辱感等等,都比一般人更为强烈得多,这正是形成了李商隐抒写人生感慨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又往往转为对知遇之恩、亲情、友谊、爱情等人生中温暖情谊格外珍重和向往。“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艰虞多”(《安平公诗》)。他对于一切善待过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

7、总是怀着一种深深感激眷恋之情,同时这种遭遇又往往反激起自尊、自负、自强等诸种反向情绪。《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其早期未第时作,在水亭秋夜对朋友的悠长思念中所发现与欣赏的警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样一种衰飒、凋残的诗意美,连感伤入骨的曹雪芹都不由得借林黛玉之口说它“太颓废了”。作于大和九年(835,时李商隐念二十四)的《夕阳楼》说: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楼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三四两句抒发的是一个同情别人的人忽然醒悟到自己同样是需要别人同情的人,却又根本无人同情自己的悲剧心里。这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