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06936
大小:4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3
《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李商隐的无题诗宜春学院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张晓青老师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思想主题感伤情调朦胧美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
2、,所以命为“无题”。“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一、无题诗的思想主题李商隐生活在国事日衰,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目睹了种种黑暗悲惨的现实,自身又陷入了党争的夹缝中而终生不能一展抱负,尽管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却无法实现。所以李商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社会弊端给人们带来的不幸,从而才能在大多数作品中尖锐的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唐王朝衰颓
3、期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表现那一时代被压抑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命运和心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又不允许他大声疾呼、慷慨陈辞,宦官的淫威,党人的排挤,都给予他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另外还加上生活的重荷,也影响到他的感情。因此他采取隐晦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创作,或借古讽令,咏史寓慨;或“为香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或写景抒情,即事抒怀。下面,就试着从李商隐所写的诗中,细细感悟诗歌中的思想主题。1、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历来为读者所关注。晚唐时,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加之这些诗以男
4、女相思恋情为题面,意象精妙,情思婉转,声调优美,表达感情真挚深婉。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以及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2、影射现实的政治主题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还有很多脍炙人口、影射现实的政治讽刺诗。通过咏史或其他方式表明自己的
5、政治倾向。他对晚唐政治的败坏,君主的荒淫,宦官的专横,表示不满,同时也表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较深的讽刺性。如《初食笋呈座中》诗中用“凌云一片心”来表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在《安定城楼》中又把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身世、抨击腐败融为一体;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诗人又揭露唐王朝深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了他的济世之志、忧国之情。3、无题诗的人生主题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
6、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二、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
7、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