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

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

ID:30819747

大小:109.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1-03

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_第1页
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_第2页
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_第3页
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_第4页
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与安乐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儒家的生死價值觀與安樂死羅秉祥摘要:  在本文筆者要逐一檢討在西方四個常見的贊成安樂死的論據(仁慈、生命質素、尊嚴、自決),並且指出這四個論據分別與中國儒家的價值觀(仁、所欲有甚於生、士可殺不可辱、泰山與鴻毛)有不同程度的共鳴及相通之處。由於這些共鳴及相通之處只是在某程度上,而非徹底相通,所以透過中國古代的價值觀的相對照,也可以更清楚看出這四個西方論據之性質及其可能限制。筆者的結論是,從儒家的價值觀來看,除了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中,一般來說這四個支持安樂死的論據都是說服力不足。關鍵詞:安樂死,自殺,儒家,生死價值觀,仁,寧養服務,尊嚴死,

2、生命質素,自決,孔子,孟子,董仲舒,司馬遷,朱熹,莊子,淨土,慈悲。 一 前言  本文之旨趣如下:(1)只從道德價值角度討論安樂死;至於安樂死應否合法化的問題,牽涉到因國家而異的法律及公共政策,不在本文範圍之內。(2)筆者要逐一檢討在西方四個常見的贊成安樂死的論據,並且指出這四個論據分別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特別是儒家)有不同程度的共鳴及相通之處。(3)由於這些共鳴及相通之處只是在某程度上,而非徹底相通,所以透過中國古代的價值觀的相對照,也可以更清楚看出這四個西方論據之性質及其可能限制。(4)筆者的結論是,從儒家的價值觀來看,除了在某些極

3、端的情況中,一般來說這四個支持安樂死的論據都是說服力不足。(5)指出儒家價值觀不支持安樂死的四個西方論據,並不就表示安樂死在道德上是不可取的,因為儒家的道德價值也許有錯誤的成分;再者,除了要檢討的四個論據之外,另外也許有別的贊成論據是儒家價值觀所能完全首肯的。本文未能進一步討論這些問題,是本文的限制。...  在引用材料方面,就西方而言,除了會引用當代醫學界及哲學界的學術研究外,也會引用法庭的判決書,及民間團體的出版物,這樣更能全面反映西方的安樂死運動的面貌。在中國儒家方面,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古代儒家思想主流的著作;新儒家並不包括在內。

4、  在展開本文的主要討論之前,首先要澄清“安樂死”一語之意義,及解釋安樂死、自殺、與協助他人自殺之間的異同。 二 安樂死、自殺、與協助他人自殺  以“安樂死”一語來翻釋“euthanasia”,是中文與日文的共同譯名。筆者的猜測是,正如其他近代譯名,此舉也可能是日本人為始作俑者。究竟“安樂死”三個字出於何典何故,筆者沒有作過詳盡考據;但根據初步的觀察,“安樂死”一語可能有兩來源:儒家的《孟子》,及佛教淨土宗思想。  所謂安樂死,就是死的時候也要死得安安樂樂,這思想可能來自“死於安樂”一辭。這辭語出自《孟子.告子下》(第十五大段),全句是

5、“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把這句子孤立來看,很容易望文生義,以為孟子是說有些人終身勞碌,顛沛流離,沒機會享受人生,到了死時,還好,總算死得平靜安詳,有所善終。這是一般人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可是,這種解釋卻是斷章取義,與孟子原意南轅北轍。  在《孟子》上述一段文字中,孟子先列舉六個古代聖賢的出身,都是貧困寒微,然後便說出一段人皆耳熟能詳的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難和坎坷的煎熬,能激動人奮發振作的心志,於個人如是,於國家也如是(

6、“生於憂患”)。相反的,缺乏挑戰,生活安逸,也往往會使個人及民族的生命下墮,最終被他人所消滅(“死於安樂”)。因此,孟子才語重心長地說:“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現代人看安樂死,覺得是可喜的。就孟子而言,死於安樂,卻是可悲的!因此,作為“euthanasia”中譯的“安樂死”,與《孟子》中“死於安樂”一辭思想不協調。假如“安樂死”一語之典故是來自《孟子》的“死於安樂”,不是用典錯誤,就是古語新用了。  “安樂死”另一可能典故是來自佛教淨土宗思想。“安樂”是中國及日本淨土宗常用的辭語,淨土宗的信仰核心是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所住

7、之處,及信眾將來要赴之境,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又名“安樂園”、“安樂淨土...”“安樂佛土”、“安樂佛國”、“安樂世界”等,1因為按照淨土宗之原始經典《佛說無量壽經》所解釋,在西方極樂世界中“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或極樂)。”2淨土宗曾流行於中國民間,大盛於日本(直至今天,淨土宗在日本仍與禪宗平分春色);因此,“安樂死”一語若真是日本人所創造,典故很可能是來自淨土宗思想。3正如上述引自《無量壽經》引文所指出,“安樂”是對應“苦難”;所以,安樂死就是一個沒有苦難或痛苦的死亡過程。這樣來理解“安樂死”

8、,是與英語“euthanasia”的字源意義(好的死亡,安寧的死亡)一致的。  在說明“安樂死”一辭之意義後,還需要對安樂死的種類作一區分。大概二十年前,討論安樂死時常會作“被動安樂死”與“主動安樂死”之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