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638627
大小:17.1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1
《国学研究院-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国学研究院: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1927年,毕业于清华的著名教育学家邱椿在《清华年刊》上发表文章《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写出母校当时“最令人注意的”变化:“课堂内师生谈话,都用国语了。从前清华学校,最不注重中文,现在居然设立国学研究院了。” “这真是清华的再生!”邱椿感叹道。 设立国学研究院,清华并非先行者。早在1921年与1923年,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已经成立了各自的国学研究所。 清华却是顺应
2、潮流者。彼时,新文化运动刚刚结束,在古老中国第一次全面向西方学习之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成为众多学者反思的焦点:统统否定的做法是否正确?一棍子打死是否过于偏颇? 清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以现代科学方法重新研讨整理国故”,不单要顺应学术潮流,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曹云祥在国学研究院开学典礼致辞上说:“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近代以来,欧美思潮汹涌而来,中国有心之人常思中西融会,古今贯通,“寻出中国之魂”既符合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
3、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因此,曹云祥需要学贯中西的一流学者来研究院任教。他请26岁就“暴得大名”的胡适来研究院主持院务,可胡只做顾问不做院长,并建议校长要根据中国学界的优秀传统,采用宋、元时代的导师制,兼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的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云祥深以为然,胡的建议后来一一实现。 同时,胡适谦虚地向校长建言:“非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
4、导师。” 后来,陈寅恪成功入主国学研究院,与梁启超、王国维和号称“汉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成为了令后世广为流传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四大导师的出现反映了清华国学研究院“重学问而不重学历”的用人理念。“四大导师”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拥有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梁、王、陈三位均无博硕头衔,陈寅恪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从更深层次来看,此举意义不仅是破格用人,更重要的还在于重视新学问,兼采西学。 为了得到优秀的学生,清华国学研究院制定了严格的考试方法。为防止作弊,试卷采用了科举制的“糊名法”,录取与否全凭成绩;被录取者的名单,连王
5、国维也是张榜前一天才知道。由于王国维、梁启超等人声名显赫,投考者甚众,不免有人请托,如与王国维交往密切的马衡、唐兰就介绍过何士骥。何则因成绩不佳,列于备取,后因有人未到才得以补缺入学。 解放后,叶企孙和人说起国学研究院成功的经验,主要是两点,一是经费充裕,二是慎选师资,宁缺毋滥。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可惜的是清华
6、国学研究院“好景不长”。开设一年,最初的主持人吴宓先生因不能实现其设想而引退,1927年以后王国维自沉、梁启超因多病继而辞职,研究院失去两大“台柱”,规模也大体处于不断畏缩的状态,盛况大不如前。 1929年,时任校长罗家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这次毕业共有三班,大学部有84人毕业,这是第一次;留美预备部有37人毕业,恰巧又是最末一次;而国学研究院的同学,这也是最后的一班。” 实际上,这宣告了成立仅四年的国学研究院的正式结束。梁启超的“我院如继续努力,必成国学重镇无疑”言犹在耳,研究院已成往事。 四年间,清华国学研究院共招收四届,录取7
7、4人,实际完成学业68人,如徐中舒、王力、吴其昌、高亨、陆侃如等等,绝大部分成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中坚力量。最终成为中国学术史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难以复制。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