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

ID:30621596

大小:20.5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_第1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_第2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_第3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_第4页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摘要】剩余劳动力由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将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益,并能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其再配置效益到底有多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

2、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益  中国编辑。  【ABSTRACT】TheTransferofsurpluslaborforcefromthelessprofitableagriculturalsectortotheprofitablenon-agriculturalsectorscanhoisttheoverallnationaleconomiceconomicgrowtharisingfromsuchtransferisaresultofrearrangementofmeansofStatistic

3、sandQuantitativmodels,thisarticleviewsthetransferofChina'sagriculturesurpluslaborsandthegainsstemmingfromthistransfersincetheoutsetofChina'sreform..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

4、,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与标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因为这一转移拉开了以劳动力资源流动为龙头的全国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序幕。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

5、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其再配置效益到底有多大?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尽管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但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人为滞留,使得中国大批劳动力被长期禁固在农业而处于隐性剩余之中。表1显示出新

6、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农业从业人员为亿,占全国从业人员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仅为亿,比重为%,农业大国的特征非常突出。从1952~1970年,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相当缓慢,18年间非农产业劳动力增加亿,农业就业比重仅比1952年下降个百分点。从1970年到改革前的197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有所推进,8年间,农业就业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增加亿,是前18年增加人数的倍。  1978年之后,农村的率先改革首先将大批隐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变为显性,从而增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农村非农

7、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978~1999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由亿迅速升至亿,21年中增加了亿,是改革开放前26年增加总数的倍,年均增长率为%。1999年,中国农业与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与%。  分阶段看,1978~1985年是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时期,短短7年中,农业就业份额由%迅速下降到%,非农就业比重由%升至%。非农就业人员由亿,增加到亿,增加了亿人,年均递增%。1986~1990年,由于中国宏观经济受到通货膨胀与市场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

8、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皮软”的双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有所放慢。5年中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下降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力增加亿,比重升至%。1991~1995年,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