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

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

ID:30618721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1

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_第1页
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_第2页
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_第3页
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_第4页
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诵读为主导创新中职文言文教学  摘要:分析中职文言文的具体教学要求,旗帜鲜明地提出“诵读”是中职文言文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诵读”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和工具,“诵读”教学应该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体验“诵读”兴趣的过程中完成课文讲解、字词讲解及课文背诵,使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诵读;继续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93-04  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题,与现实距离远、难度大,学生望而生畏,很难产生兴趣,这部分教学内容经常被简

2、化。即便如此,仍然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需重新定位,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全新的认识和把握。  一、教材的要求分析  领会教材对教学的要求是最起码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该认真学习《编写说明》中的相关内容。语文出版社编写的《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教材中的“编写说明”里明确写道: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由两个单元组成,以培养诵读、理解、翻译、背诵、默写等“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样,在教学参考书中的“使用说明”里,针对文言文教学特别提出,“9教学中,要认真研究以诵读为重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科学设计通过诵读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背诵的教学程序,坚决纠

3、正以文言文语法知识学习为重心的教学思路。”  这些要求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又对职业教育寄予一定希望。笔者认为,这是做好文言文教学的灵魂,应该深刻领会,积极实践。无论编写说明,还是使用说明,都强调了“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个要求既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又把握了“低难度”的要求。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初唐之前议论文和散文的语法特点是,常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行文常常有音乐感、节奏感。因此,诵读最容易体验古文的文法和寓意,是学习古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实践“做中学,做中教”最直接的活动。  可见,

4、诵读是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点,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就抓住了教学的“牛鼻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总开关。其他的能力教学就可以在以诵读为重点的教学中依次展开,诵读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和主线。  二、什么是诵读  理解“诵读”的重要性,需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9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

5、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且不至于太劳累。  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说到诵读,有人会认为诵读和朗读是一回事,其实不然。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通过多次反复朗读熟悉内

6、容,即所谓“熟读成诵”;其次是要“精思”。诵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若是像小和尚念经――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诵读活动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再次,要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有人说:声调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通过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诵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什么样的感受会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每个人的体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诵读效果;最后,不能要求文言文在读音上按照上古音或

7、中古音来诵读,但有些字需要为区别不同的意义和词性改变读音。如《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中,“从”本为自动词,意为“跟随”,读“cong”,而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随从”,破读为“zong”9。通过这样的诵读,理解字词的含义,进而对文章的理解进行铺垫。  因此,诵读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体会课文的声律气韵,有利于培养语感和背诵积累。而这一点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有二:一是教材没有对课文在音律方面做详细的辅导,可能认为这些知识太难,学生没法掌握。由于没有比较细致的辅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