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61817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主体性,这是由个性化学习规律决定的。我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谈体会。 1.注重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氛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在平等对话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而且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努力构建民主、和谐、融洽、互动的对话平台,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阅读提供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只有这样,学
2、生新知识的形成和新问题的解决才能在良好的阅读情景中得以实现。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些学生提出最好课题改为《草船骗箭》,理由是:“因为诸葛亮是用诈骗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到箭的,而不是借来的。”这观点一经提出,就像一油锅里溅了一滴水,教室里顿时炸开了。”有的说:“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用《草船借箭》。”有的说:“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了曹操了吗?这就叫有借有还。”有的说:“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骗’是贬义词,题目改出《草船骗
3、箭》,文章的中心就变成揭露诸葛亮的阴谋诡计了。”4这样很好地抓住了问题这一切入口,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独特理解、感悟与表达,将自我的体验与外文化的交流对话有机地结为了一个整体,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地被激活,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目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目标均由教师确定,阅读一篇课文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教师明白,学生茫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决于教师的布置和安排,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可见,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发挥目标对学习活动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近目标,而且要发挥教材对教学目标的暗示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目标。这样,教师的
4、点拨引导,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现行小语教材编排科学,只要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经验,并细心分析教材,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把握阅读目标。 2.1剖析课题,揣摩基本目标。 课题是窥测课文内容、中心的窗户。引导学生剖析课题,先从内容角度揣摩课文可能写什么,推测课文内容,再从写的角度揣摩课文是怎样写的,使学生初知阅读目标。 2.2依据年段,明确常规目标。4 就阅读教学而言,各年级段目标有基本要求,让学生把握规律、明确阅读的常规目标,对于提高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颇为有效。低年级学生要知道:每篇课文能读准生字,记住字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读通课文
5、,能独立回答课后问题。中年级学生要知道:每篇课文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能借助字典联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要内容;注意读通课文,读出课文感情;高年级学生要知道:每篇课文要在中年级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解词方法理解词义;灵活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意;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逐步学会概括课文中心。学生明白了上述目标,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屡加提示。 3.鼓励大胆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敢于跳出教材和教参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
6、性思维。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最后一段时,针对文中的一句话“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想象一下外宾们会怎样连声称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詹天佑及其留下的伟大工程作了一番热切的赞叹,言辞生动,想象丰富,有的学生甚至模仿外国人的口气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道:“如果詹天佑出生在我们国家,那该有多好啊!”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熏陶,而且开发了想象潜能,训练了创新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得课堂妙趣横生,笑声不断,洋溢着丰富的
7、人文气息。 4.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4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保证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地组织阅读教学,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乐趣。 5.提倡预习 叶圣陶先生极其重视预习。他指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得”和“非”两个副词极其坚定地指出,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
8、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不仅强调预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