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

ID:30603689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1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_第1页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_第2页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_第3页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_第4页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分析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教育部也正在重新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笔者认为,师德问题要考虑时代背景的转换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等一系列深层的因素,才有可能在实践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上个世纪中叶,教师职业曾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这一思想观念的观照下,人们对“师者”的德行要求就必然要高于社会其他职业的平均道德水准了。随着全球现代化浪潮不断推进,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职业道德在认识论上的冲突。这一点主要表现为:

2、将教师的“为人之德”与“从业之德”一体化对待,并将两种德行要求中的权利和责任混为一谈。而这一思想意识层面的困惑与混乱,不但给教师群体带来了公众道德期望上的难以承受之重,也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障碍,其职业道德标准的制定与评判则一直处于缺乏成熟和稳定的状态之中。  如何在当前现代化的背景中解读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应被视为同社会其他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等同的职业道德,它并不具有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的这一特性即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公共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而最善良的人,不但以德性对待自己,更要以德性对待他人。

3、”6由此可以推论,公共性所秉持的,不是特定化的个体或群体的立场,而是超越某一特殊关怀的立场;公共性的主体不是特定化的个体或群体,而是主体间的公共性,是与个体性、私人性直接相对的。  公共性是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的新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的公共性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不再作为一种高贵的“阶级道德”或常人不可及的“美德”存在,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普遍的、可复制的、公平的道德准则。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外部表现,即其超越了在“天、地、君、亲、师”中的特殊地位,表现为一种与其他各种社会职业道德无差别的特性,兼具如“扬善抑恶”“诚信友爱”等

4、一般社会道德的共有特征和诸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一般职业道德所共有的特征。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的公共性表现为:它是每个教师都能够坚守的,是无论其个人道德修养高尚与否都具备的、能够遵守并达成共识的一种道德标准。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公共性的内部表现,即所有教师,无论职业地位高低,无论权力大小,都不允许有破坏公共职业活动的行为,不得有任何例外,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逃离道德的监督。也就是说,每位教师都要将他人(学生、同事、社会大众)视为和自己平等的人,如西方伦理中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是公共性所要求的最基本的规则和界限。  

5、无论何种道德要求,均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伦理结构和秩序的反映。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教师职业道德的公共性乃是在现代社会公共性转型、公共教育制度建立的历史进程中获得其基础和依据的。  (一)社会结构赋予教师从“圣人”到“公民”的公共人格6  与西方不同,古代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共同体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血缘亲情延展出来的等级而非平等或公平的关系,遵循自然分工的原则,因此没有公私分化的意识和传统,没有“群―己”的界限,公与私的分野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的定位。社会中的个体,包括教师在内,没有独立的人格,因此也不具备均质的“公共”身份。教师与自己

6、以外的每个个体交往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和普遍化的“特殊关系”,每一种方式与准则都是截然不同的“特殊原则”。另外,在共同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无法享受平等的道德权利与义务,而是按照“天命”“人伦”被分成三六九等,处于“天、地、君、亲、师”之列的教师之人性被抬至高过普通人性的境地,更被赋予了一种超越所在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圣人”“君子”神圣色彩。由此,师德也被建构为一种上层阶级的“精英道德”,一种“圣贤”的道德和一种“尽善尽美”的道德,即“美德”。美德是道德的“理想”而不是“现实”,它不能够、也无法等量化要求,只能作为教师的个人修养要求,不具有普遍推广的

7、可能性而高居于道德楷模的宝座之上。这种道德对于寻常人而言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理想,只能可望而不可即地膜拜而无法达至,因此不具有公共性。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等全球化的推进,社会公共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进入公共时代,社会结构也不断向着公共的方向转型。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人与人之间摆脱了传统的机械团结变为有机团结的联结方式,从而也摆脱了血缘、地缘的身份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人格,每个个体都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并且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的诉求。教师人性中“神圣”6的成分被消解为普遍化的人性,这就要求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个人,都要将他人视为与自身具有平等道德权

8、利的个体而施以道德义务,并期待获得对等的道德权利。由此,道德便不再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具备了能够普遍化和人人都可遵守的可能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