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

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

ID:30602517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1

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_第1页
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_第2页
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_第3页
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_第4页
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语文教育视角审视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的历史演变  摘要:从语文教育的视角,本文研究了口语与书面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分离、再统一的演变过程,以及在各个时期语言教学随之所出现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口语书面语历史演变语文教育  口头语言(以下称口语)和书面语言(以下称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各具特点。口语是通过口(说)耳(听)进行交际的语言形式。书面语则是通过手(写)眼(读)进行交际的语言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1]730这就是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叫做“语文”。文本于语,是说文的

2、来源是语,书面语是从口语发展来的。从语文教育视角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口语与书面语关系经历了一个统一、分离、再统一的演变过程。研究二者关系之演变,我们亦可探寻到语言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  一、先秦时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和谐统一,口头语言的训练较受重视  从西周的官学教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语文教育主要体现在“言语”课程之内。“言语”泛指言语表达的教学,包括了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但由于先秦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风盛行,外交往来频繁,口语交流比书面语交流的机会要多,所以“言语”6之教,势必也要侧重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西周的官学,继承了前代以“六艺”

3、为教学科目的制度,其中“乐”是一门主课,内含乐德、乐语、乐舞三门。“乐语”包括“兴、道、讽、诵、言、语”这几项内容,兴、道、讽、诵均为言语技能、技巧,有口语、书面语两种表现方式。孔子很重视“言”“文”的学习,所设四科教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言语就是一科,并培养了宰予、子贡等能言善辩者。他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论语?宪问》);“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墨子比孔子更加注重口头语言表述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谮慝之言,无入于耳;批扦之声无出于口”(《墨子?修身》)。荀子强调“君子必辨”

4、,“乐言之”(《荀子?非相》);认为言论要内容正确恰切,讲求实效:“言而当,知也”,“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荀子?非十二子》)  先秦诸子百家多是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人,他们的作品例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接近当时口头语言的表达,作品中善讲故事和寓言,以小喻大,语言浅近。从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看,口语书面语关系基本上属于听说与读写一体、侧重于听说的状态,究其优点:其一,顺应社会需求,对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的重视和实践难能可贵。其二,认识到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的传达交流活动,二者的某些基本的要求和

5、规律是相似的,能够抓住某些基本的东西,进行语言训练。其三,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写文章从记录口头语言开始。  二、秦汉之后的科举时代,口语书面语严重分离,书面语言受到重视6  自秦汉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逐渐分离,历代文风深受以文为本的影响。  汉代的考试方式有“对策”“射策”两种。“对策”是根据皇帝或学官出的有关政治、时事方面的题目作书面答卷,也称策问或策试;“射策”侧重对经义中的疑难问题的解释和阐发。二者基本上考的都是“写”的能力。写作教学已经从先秦言语教育说写不分的课程形态中分离出来了,书面语表达受到重视。在这期间,虽

6、有不同的观点出现,如汉代王充为了驳斥“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的谬论而首先提出了“言文一致”的主张,但是这种主张始终没能抗衡过政治及科举制的压力。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日趋定型,仍以策问为主,加试诗、赋各一篇,进士科的考试往往更看重诗、赋。及至宋代熙宁四年又转为考“经义”为主。这些都使得言与文严重分离。这期间虽有唐宋八大家文章的影响,若我们只从文章的语言形式上去分析,无疑会发现唐宋八大家虽然主张“惟陈言之务去”,但实际上“古文运动”和“文以载道”的文章创作思想又无意识之间支持了言文分离。明成化以后,“经义”进一步规范化,俗称为“八股”。八股文一直沿袭至清末。科举应试注

7、重写作能力,在课程形态上,自然是“以写为主”。这就更加加剧了口语书面语的分离程度。  三、五四时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口语书面语再次趋于统一  五四运动以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内许多学者重新对语言教学给予关注。较早提出这个意见的是庾冰,他说:“语言(口语)为文字之母,文字者不过为语言之符号,语言之与文字具此密切的关系,故教授文字莫不由语言入手。”6[2]4一些现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家既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白话文的写作者,他们均对口语书面语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断。  叶圣陶一生都在强调:作文与说话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