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601248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1
《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两亿五千多万个家庭,三亿九千多万名少年儿童,其中一部分就处在城乡结合部,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问题很多。尤其在城市化的今天,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能够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对策城乡结合部教育方法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
2、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尤其笔者教导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这里孩子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家庭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只注重智育成绩,轻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
3、的家长认为5“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 2.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 3.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4.忽视对子女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养。约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好坏。 (二)教育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其自然、不理不问。 其一,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不是过得也很好
4、”。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二,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给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决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2.“粗暴对待、迷信课外”。5 其一,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子女犯了错误就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
5、生内心封闭,恐惧感随时笼罩在他们心上,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孩子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其二,误认为网络、补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家长想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实在无从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补课,只好迷信网络。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课堂不听课、课后迷网络的坏习惯。 (三)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 其一,亲情残缺。近一半长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长期由父母一方照顾孩子,另一人则外出务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忽略孩子对
6、健全亲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环境差。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家庭环境喧闹等使孩子无法静心学习。 其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现象对孩子诱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 家长没有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的习惯,很多家长把到学校了解孩子情况视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学校请,家长也会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调查研究,只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致使孩子养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坏习惯。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
7、对策5 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采用相应对策。 (一)与家长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 1.开好家长会。从我班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和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靠家长会获取家教知识和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因此开好每次家长会对孩子、家长、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 2.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校
8、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 3.学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励志、感恩等公益活动。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课堂特点密切学生与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