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

ID:30599453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1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_第1页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_第2页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_第3页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_第4页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与质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培养目标规格单一、层次偏高、类型区分度不高;专业设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重“鱼”轻“渔”;职业界缺位于大学内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等现实问题。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实质上是具有不同价值追求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系统之间既“相斥”又“相吸”的活动过程,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具有相互调适与引领的性质。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社会需要  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

2、纲要》)。《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强调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  一直以来“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这一理念被人们广为接受,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可是来自大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信息仍然显示:大学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如果能从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现状和本质、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规律两方面进行研究,对促进社会和大学深入认识“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这一理念的实质,在尊重

3、各自系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大学和社会的沟通,从而对推进大学和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将大有裨益。  9  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之实    从大学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人才培养大致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主要内容或环节。通过这些具体环节,我们可以考察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之实―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状况。  (一)从人才培养目标看  社会需要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据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调查,“不同类型、不同科技含量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科研院所以引进研究型人才为主,一般的企业尤其是

4、国内的中小企业则侧重于引进应用型和管理类人才;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希望其员工的知识结构能够多样化和综合化;另外,理想人才要具有三方面的较好素质,即‘有敬业精神’‘实际工作经验’和‘受教育程度高’”。[1]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需要,但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类型区分度不高、同质化现象还普遍存在。普通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及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明显区别。虽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学有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学偏重理论型人才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

5、区分度不高、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直接导致大学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日益多样化的需要。  (二)从人才培养具体实施过程看  1.专业设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9  大学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专业目录指导下设置专业时,对这些专业在人才数量和层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往往存在偏差,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麦克思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年本科生就业中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而这些专业恰恰是当年招生时的热门专业。造成失业量大、就业率低的原因在于供大于求和人才

6、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2]  2.课程内容重“鱼”轻“渔”  从学生角度看,有调查表明,在教师专业能力、教师敬业度、课程考核方式、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和实践实习等七项指标中,有46%的2011届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实习实践环节不够”,1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或陈旧”,还有17%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兴趣”。这三个问题是学生认为“专业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3]从用人单位看,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据肖云等研究者对重

7、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63.2%的用人单位表示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只有5.5%表示不看重。50%的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看重的是专业知识,占43.5%”。这表明“用人单位偏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4]9  人才培养实践中注重通过大学课程结构和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更多系统知识、忽视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了无法化解的难题。一方面,对一些新兴专业和学科,由于其知识体系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成熟,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另一方面,

8、当下我们正处在知识社会中,更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导致即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仍然觉得教学内容陈旧,更勿需说有些专业和教师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无论“太新”“太旧”的知识或重知识、轻能力和方法都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完善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