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

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

ID:30569994

大小:10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1

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_第1页
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_第2页
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_第3页
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_第4页
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_第5页
资源描述:

《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难道题目条件真的不够?  在解题中有时我们会觉得似乎条件不足,从而使解题陷入困境,其实此时恰恰是同学们研究学习的开始.若在学习过程中能把握这一特殊的现象,适时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问题中寻找方法感悟新知,定能摆脱困境提高思维能力.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研究性学习的展开.  一、特殊性研究  有些问题的提出,按常规思路来解决似乎不太可能,而此时正是包含了问题的特殊性.若我们能从问题的特殊角度加以研究,消除一些思维定势,定能开辟出新的解题思路.  例1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a7=5,求S13.  分析:(1)此题的一般解法是:设等差

2、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因为a7=5,所以有a1+6d=5,此时要先求出a1和d的值,再求S13,显然这里只有一个方程,要求两个未知量的值是不可能的,似乎条件不足.  (2)要求S13,是否可以不求出a1和d?可仔细分析一下,a1+6d与S13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此时:S13=13a1+13(13-1)2d=13a1+13×6d=13(a1+6d),因此有S13=65.  例2若对一切实数x,y都有f(x+y)=f(x)+f(y),则f(x)的奇偶性是.  分析:(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一般步骤: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

3、点对称→求f(-x)的解析式→5比较f(-x)与f(x)的关系.对于本题,由于没有给出函数具体的解析式,故无从下手去求f(-x)的解析式,似乎条件不足.  (2)要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在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条件下,关键是判断f(-x)与f(x)的关系,由题意对一切实数都满足f(x+y)=f(x)+f(y),令x=y=0,则有  f(0)=f(0)+f(0),得f(0)=0.令y=-x,则有f(0)=f(x)+f(-x)=0,即f(-x)=-f(x),所以f(x)是R上的奇函数.  (3)由对一切实数x,y都有f(x+y)=f(x)

4、+f(y),我们可以联想我们熟悉的函数模型中是否有符合的,不难发现f(x)=kx(k≠0)满足f(x+y)=f(x)+f(y),于是不难得出函数f(x)是R上的奇函数.  二、深刻性研究  有些问题觉得条件不足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些隐含的条件,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若我们能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仔细的研究,挖掘出隐含的条件,一定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3设3sin2α-cos2β=3,α,β∈[0,π2],求α,β的值.  分析:已知一个条件等式,求两个未知量,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求出来的,因而在条件等式中肯定隐含着某个不易察觉的限

5、制关系,因此对等式进行变形得cos2β=3sin2α-3,由有界性cos2β≥0,可知3sin2α-3≥0,故sin2α≥1,再由正弦函数的有界性sin2α≤1,得sin2α=1,∴cosβ=0,∵α,β∈[0,π2],∴α=π4,β=π2.  例4在复平面的单位圆上,有把圆三等分的三点,它们分别对应复数Z1,Z2,Z3,试求5  (Z1+Z2)(Z2+Z3)(Z3+Z1)Z1Z2Z3的值.  分析:此题因为缺少有效的等量关系的条件,故很难解决.而对于Z1,Z2,Z3这三个复数,它们所具备的条件是:它们的模等于1,它们对应的三点构成

6、正三角形,且三角形的中心在坐标原点,从而有:Z1+Z2+Z3=0,若抓住了这一条件,解题变得很自然了.  原式=(-Z1)(-Z2)(-Z3)Z1Z2Z3=-1  三、辅助性研究  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附加一些条件,使它们起到中间变量的过渡作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5已知自然数x1,x2,x3,x4,x5,满足x1+x2+x3+x4+x5=x1x2x3x4x5,求x5的最大值.  分析:此题粗看一下,似乎很难,仔细观察一下发现,x1,x2,x3,x4,x5都是自然数,总有一个大小关系,所以可附加条件:x1≤x2≤x

7、3≤x4≤x5,且不影响整个解题的过程.于是有:x1+x2+x3+x4+x5≤5x5,即x1x2x3x4x5≤5x5,那么x1x2x3x4≤5,因此有下列几种可能:  (1)x1=x2=x3=x4=1,则x5+4=x5,显然不成立;  (2)x1=x2=x3=1,x4=2,3,4,5,则相应地有5+x5=2x5,6+x5=3x5,  7+x5=4x5,8+x5=5x5,显然有x5=5,3,2  (3)x1=x2=1,x4=x3=2,则6+x5=4x5,x5=2  因此有x5的最大值为5.  四、讨论性研究5  有些问题本身具有不确定

8、性,不可能直接加以解决.这时需要我们对问题进行分类,在不同的条件下加以解决.  例6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1=a(a≠0),an+1=rSn(n∈N*,r∈R,r≠-1)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