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ID:3056957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_第1页
“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_第2页
“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_第3页
“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  追问是一种机智,追问更是一门艺术。所以,追问不等于滥问、乱问,除了要与前一问形成一定的关系之外,还需要讲究追问的时机和方式。  一、追问有“原点”  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但

2、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的“问”和“追问”几乎可以用“狂轰滥炸”“杂乱无章”来形容,“无绪”反倒成了其最主要的特征。因此,追问一定要与前一个问题有某种内在关联。下面仅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的教学为例简单说明。  1.两者间可以是层进关系  沿一条直线向前推进,步步深入,将问题引向纵深,而不是“原地转圈”,后一问的思维深度要大于前一问,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为止。例如,在开展“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的教学时,我们不妨先提一问:“文中的哪一个字已经为我们概括了这一情节?”明确“闹”很容易,但不能到此为止,也没有必要再问“还有哪个字说明祥林嫂闹得比较凶?”4而是应再追加一问以探究文章的主

3、旨:“从后文来看,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是幸运的甚至还是幸福的,那她为什么还要闹呢?”  2.两者间可以是对比关系  先出正面后出反面或先反后正,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或从不同角度的对比中来揭示问题的实质。  3.两者间可以是补充关系  采取“外围突破”、先“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另一个问题来引出或补充说明这一个问题,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摇4.两者间可以是拓展关系  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将问题适当向外延伸开去,拓宽问题的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比前一问更高更远的地方,上文“对比关系”中的例子我们似乎就可以颠倒过来使用,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4、 追问不是乱问,更不等于滥问,一定要把握好与前一问之间的关联之处,无论是要理解的内容还是要激发的思维,两者间都要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笔者以为,前一问的具体内容和思维角度应该是追问的“原点”。  二、追问能“显智”  追问难预设。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追问其实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追问会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追问能“显智”,这“智”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再去“追一问”。4  1.要善于对症出击  一个教学环节的成功,得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且紧扣不放,穷追到底。因为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

5、于一种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提醒,或补充。  2.要适时雪中送炭  在语文教学追问的环节中,首先强调的是预设,要求的就是教师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要深刻全面,因为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其次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或思维逸出之时能够及时“出手相救”,给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作用,而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否则,极有可能会让学生的思维“雪上加霜”。这同样要求教师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参与对话的整个过程。  三、追问讲“良机”  追问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

6、效的控制,让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即时”就是我们所要把握的时机、要掌握的“火候”。  1.追问于混沌状态  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是思维混沌状态的重要特点,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说的也许正是这种现象。而学生的思维一旦出现了混沌状态,其实也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把握的“良机”,一个需要教师适时追问、点拨的时机。这个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收到4“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追问于临界状态  追问追求的是一种“激活效应”,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这“愤”,这“悱”,就是追问的前提和时机。所以

7、,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由活跃到受阻、似懂非懂时实施追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上产生顿悟、发生质的飞跃;如果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入临界状态就去“追”,就不能体现出点拨的作用,追问也就不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比较明显的效果。  无论是对症出击、雪中送炭还是趁热打铁,追问都要讲求适时、相机而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追问才是最有效的。  总之,追问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