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0450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从高句丽的民族起源看其与中原王朝归属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高句丽的民族起源看其与中原王朝归属的关系 【摘要】高句丽民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之一。高句丽的民族起源问题,涉及到高句丽历史研究诸问题。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学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极力主张高句丽历史归于朝鲜。但从中国历代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上看,高句丽是中原王朝统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历史属于中国古代史的范围,这是不容置疑的。 【关键词】民族起源;高句丽 关于高句丽族的民族起源,史学界有以下几种看法,但我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习俗,共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综合判定
2、。我认为高句丽的民族起源的主流是貊人、夷人、汉人。 一、高句丽的民族族源主流之一是貊人 我认为高句丽族源应是貊人的理由如下:《后汉书?东夷传》所记载的夫余国,是貊人在呼嫩平原旧有“夫余之地”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一奴隶制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东北地方民族构成的格局。在我国古代东北民族当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秽貊系,而且也是由貊人首先建立政权。从文物考古方面说,西汉时夫余人的葬制都为土坑竖穴墓,都是貊人墓制的特点。出土的链、铁傲、铜矛、铁矛、铜柄、铁剑,环首铁刀等,与夫余“有弓矢刀矛为兵”相
3、合。出土农具与夫余“土宜五谷”与农业相合。出土镀金青铜饰物和金银饰物与夫余“以金银为饰”相合,这些都说明了貊人的出现比夫余人要早。所以高句丽族的族源之一是貊人。4 二、高句丽的民族族源主流之二是夷人 高句丽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多源的民族,除了貊人以来,还有夷人。高句丽族另一个族源是夷人的理由如下:高夷是古代民族。高句丽的涓奴部起源于东夷的高夷。涓奴部从沸流部所在新宾地区为石棚文化,与辽南石棚同属东夷文化,因此即东夷中的高夷。高夷即居住在高山地带的夷人。其具体位置在今鸭绿江以北我国的浑江流域。孙进已
4、认为,辉发河上游,浑河上游,鸭绿江流域的前高句丽文化是与辽南石硼文化相同,应属夷文化。所以说高句丽的民族起源中还有夷人。 夷人属东夷中的高夷,在高句丽族形成前,高句丽族分布地区有大批汉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也成为高句丽文化的源头。 三、高句丽的民族族源主流之三是汉人的土著化 高句丽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是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范围内进行。从商代开始,对东北已实行封君封国的管理。西周时期的管理不断加强与扩大,到汉武帝时,实行郡县制管理,奠定了汉王朝对东北的管理。汉王朝管理的东北疆域之内生活着汉族与诸多少
5、数民族。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的管理之下,以前原有的汉族和新迁入的汉人,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此地,与当地居民不断融合,逐渐成为土著居民。 汉人自高句丽形成时就是其来源之一,在高句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汉人融入到高句丽族之中。汉人是融入到高句丽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三国史记》中有琉璃王曾娶汉女为妻的事,国王能娶汉人为妻,那么臣下百姓也可以与汉人通婚了。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汉朝曾赐给“古高句丽”4鼓吹技人,可见这些艺人在高句丽娶妻生子是可能的,因此说高句丽自早期形成后就有汉族融入其中。而
6、后来汉族又不断流入高句丽。如: (1)《后汉书?高句丽传》载:“明代(建光二年,公元前22年)遂成还汉生口诣玄兔郡降。诏曰.......鲜卑,秽貊连年寇钞,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才送数十百,非向化之心也,自今己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出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 (2)《三国史记》载:(故国川王)十九年(公元前197年汉建安二年)中原大乱,汉人逃来投者甚多。 (3)《三国史记》载:(山上王)二十一年(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秋,月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馀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
7、城(今珲春境内)。 由上可知,由于战乱而被高句丽俘获或主动投奔高句丽的汉人,其数量是相当大的,毫无疑问,这些汉人大多融入到高句丽之中了。所以汉人就成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可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的民族族源的主流有貊人、夷人、汉人。 关于各族的分布《东北历史地理》认为“貊系的分布范围大:东到农安、辽源以东、西到通榆、沈阳、南到本溪,丹东、北到齐齐哈尔。”夷人分布在辉发河上游,浑河上游。汉人的遗存主要表现在梅河口永安遗址。在这一遗址中采集到了汉代遗物,证实汉代这一带确属玄菟郡管辖。而且我们从
8、中原汉族的流向看,中原汉族也有一部分流入到高句丽。所以高句丽的民族归属主要是属于华夏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可以从貊人、夷人、汉人的分布与作用中可以看出高句丽的民族主要来自华夏民族。4 注释: [1]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中华书局第1-49页 [2][3]金富轼:三国史记[M].吉林:文史出版社,第200-270页 [4][5][7][8]孙进己:东北历史地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9]范晔:后汉书?东夷传[M].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