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5772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31
《引导探究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引导探究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新形势和新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爱上学习是每一个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探究学习”理论的学习,介绍了如何将探究学习引入历史教学中,帮助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探究高效课堂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对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古至今,教师都是课程的经验者。在封建社会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部分时期内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2、,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化时代,学生对个性发展日趋强烈,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学管理日趋人性化。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台已不存在,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仍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新型的教学方式呼之欲出。探究学习就是在此背景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我们应该怎样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呢? 一、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基本前提4 任何课堂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肯定是沉闷无趣的,且效果不好。要实现探究学习,学生的主动参与是第一步。在历史课上,怎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 1.学生要愿意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
3、堂上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历史。以初中历史的《百家争鸣》一课为例,可以和班级纪律管理相结合,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家思想的特点。回归生活,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 2.学生要敢于参与。放手是最好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放手让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动手,放手让学生讨论,放手让学生总结,放手让学生展示。要充分相信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有生命的课堂、有“问题”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以初中历史《民族政权并立》一课为例,插入关于“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小品,既活跃课堂气氛
4、,又锻炼学生胆量。 3.学生要知道怎么参与。那么,教其方法是必然途径。分阶段地实现探究学习。第一步,引导探究学习。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但是必须是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第二步,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教学活动,但是要注意教师仅仅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第三步,自主探究学习。它特别强调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最后是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二、共享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是与探究性学习同时提出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探究”促进“合作”,“合作”实现“探究”,共享合作是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4 首先,
5、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以初中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为例,可以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其次,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 最后,选择值得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性,又要具有现实性。好的选材能使学生在探讨对现实社会借鉴意义较大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价值的亲身体验。比如可以在学习基础型课程时选题,例如“西欧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为何不同”、“剖析中国科举制度利与弊”
6、;可以在拓展型课程中选题,选用地方性、实用性比较强的探究性题目,如教学《苏州乡土历史》时,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地名的来历”、“苏州历史名胜古迹的探寻”、“苏州历史名人再探”等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三、发散创新――探究学习的最终归属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当下教学不应当是传道,教学必须是伴随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真正发散创新呢?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关键。所以,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之一在于问题的设计。比如在教学秦灭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意义时,由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
7、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但如何让学生加深理解呢?可以让学生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国,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4“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适于“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总之,传统教学中某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摒弃;而经过长期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