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6223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避开题设“陷阱” 巧解高考化学选择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避开题设“陷阱”巧解高考化学选择题 在化学高考试题中,选择题占了很大的比重,而选择题往往因它的灵活多变,涉及知识面广,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技巧的多样性而备受关注,同时选择题还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1、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
2、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②二氧化锰、③高锰酸钾中,可以做催化剂的是() A.①②B.①②③C.②D.②③ 分析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此得出本题答案为C.6 例2: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A.Cl2B.NH3C.Na
3、ClD.CH3COOH 分析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选项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 2、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1: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A.2molB.3molC.4molD.5mol 分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
4、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0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答案A。 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同样在硫酸中具有强氧化性,仍可以和过量的Cu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计算: 3Cu十8H++2=====3Cu2++2NO↑+4H206 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的物质的
5、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气体物质的量为3mol,因此,该题答案为B. 例2:按反应特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6H5CH2Cl+NaCNC6H5CH2CN+NaCl B、C6H5Li+CO2C6H5COOLi C、CH3CH2CHO+HCNCH3CH2CH(CN)OH D、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分析:此题考核加成反应的实质。选项C是很明
6、确的,选项B中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例3:某溶液中含HCO3-、SO32-、CO32-、CH3COO-等四种阴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足量Na2O2后(设溶液体积不变),溶液中上述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A、CH3COO-B、SO32-C、CO32-D、HCO3- 3、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 例1:在由5种基团叫-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分析题给的5种基团两两组合后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
7、有:CH3-COOH、C6H5-OH、OHCCOOH、C6H5-COOH、HO-CHO、HO--COOH共6种,因此易错选项C.如果认真审题,把握题给限定条件即有机物,就很容易将HO-COOH(碳酸)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6 例2:某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还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则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下列基团的组合是() ①-CH3;②-OH;③-Cl;④-CHO;⑤-C2H3;⑥-COOH;⑦-COOCH3 A、③⑤B、②⑥C、⑤⑦D、④⑤ 分析:要特别注意选项A,氯乙烯水解它只得到
8、一种有机物,所以只选C。 4、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了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