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3395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素材的“积累与提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素材的“积累与提取” 作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常常出现:学生作文中的事例常常很陈旧。比如,有人就指出李白、杜甫、居里夫人、爱迪生等人是学生作文里的“常客”,导致很多老师一看到学生作文中出现这些人,就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学生阅读面的拓展,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或者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或者发掘教材中的素材。这当然很有必要。然而我发现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解决。现在的学生,就算读的课外书不多,但由于现代社会资讯非常发达,他们的眼界并不狭窄,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但
2、是,他们在写作时能想到并用到吗? 我在评讲作文时常会问学生,是否知道那些新鲜的热点事例,他们都说知道;我又问他们,为什么明明知道,但在写作时却还是用那些陈旧的事例呢?他们说写的时候没想到。这让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他们明明知道的事例,在写作时却想不起来呢?思考的结果是他们缺乏素材的运用意识。比如,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但是他们看的时候仅仅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只是为了消遣,没有更进一步想想这一新闻背后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东西。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只是“看”5新闻,没有思考,这一知识储存的过程过于简单,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留下深的记忆,写作时自然想不起来。所以
3、,教师不仅要重视素材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的素材运用意识。 没有知识的储存,就没有知识的提取,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但是储存了不一定会提取。一则信息储存进电脑,只要电脑不坏,就能轻松地提取出来,但是人脑不同于电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储存知识的过程越简单,提取就越艰难。其实这方面的困惑老师们都会有,比如,上课时学生们似乎都明白了,可做作业时又不会;更有做作业时题目会写了,但一到考场上又不行。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学生考试时过于紧张造成的,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我们明白知识的储存和提取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的话,就不会把原因仅仅归于心理紧张了。学生上课听懂了,只能表明他们
4、把你讲的知识储存进去了,可是做作业不是检测他储存了多少知识,而是检测他能提取多少知识。同样,当提取知识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在做作业时能提取的知识,到了考场就可能无法提取。比如,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自由练笔中有很多新鲜的素材,可一到考场作文,平时知道的同类型的素材却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一道理反映在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提取上就是: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积累素材,更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平时自由练笔时能提取新鲜的素材,还要在考试作文时能快速有效地提取写作的素材。 要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能快速有效地提取积累的材料,必须让积累的方式和过程复杂化。语文老师们越来越重
5、视阅读,都明白要多读(积累)才可能写好作文(运用);但是不能让学生“放羊式”地阅读,要提高自由阅读的效率。为此,我常常让学生这样做: 一、“亮出苹果”――交流阅读的素材5 学生的时间有限,每个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不同,如何在素材积累的“量”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如何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素材有更深刻的记忆?不妨试试素材交流。互相交换每个人手中的苹果,最终手中苹果的数量是一样的,但将每个人掌握的素材进行交流,最终每个人获得的素材数量肯定大大增加。不仅如此,素材交流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互换。首先,我要求交流时不能是“读材料”或者“背材料”,要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一
6、讲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其次,我要求除了叙述外,还要有自己的评论,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又是一个理性思考、再认识的过程。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素材,还有一种思想。所以,看似简单的素材交流,其实重在培养学生素材运用的能力。 “素材交流”其实是在对话中帮助学生收集材料。我们来看北京大学附中李德裕老师的《微型议论文写作指导》教学案例节选(转引自《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王荣生,245页): (二)选择题材 师:明白了微型议论文的特点……我同大家一起挑选材料。最近,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只说问题,不说具体内容。
7、生(共三人回答):减肥、美国威胁利比亚、三峡枢纽工程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避免硬写那些没兴趣的事。教师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学生对什么事普遍感兴趣,便于捕捉战机。】 师:不少同学要写尼斯水怪的事,我也很感兴趣。(从自己的剪报当中抽出两张举起来)有多少同学有这方面的剪报?那好,今儿个就跟尼斯水怪打打交道吧,就写它了。5 【教师当场摸情况,一定要摸得准,只有发现多数学生感情时才作决定。作了决定,态度就要坚定,以避免少数学生提议写其他的事,浪费时间。】 师:谁来读读剪报。 生读:(略) 师:请你说说文章的出处。 【督促学生重视记下文章的出处,其他同
8、学就很可能有兴趣去找“原出处”阅读,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