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42022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浅谈班主任工作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班主任工作技巧 罗伯特.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因此教师能否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然而,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欣赏与呵护,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宽容的程度,宽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班级的成长和发展。 从第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刻反思,因为对学生的爱,我包容了许多学生的过错,虽然学生亲近了我,同老师之间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然而,部分学生却在我的包容中放纵了自己,滋生了缺点,不足之处,久久不能得到改正。所以从这学期起我开始试着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冷静分析自己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摸清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定位不同的关爱方式。
2、 一、在细节管理中尽享收获 欧洲有一个故事:一匹马由于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由于这匹马在奔跑中摔倒而使得骑马的将军被摔死;由于将军阵亡,这个兵团打了败仗;由于这场败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墨菲定律”,时刻防微杜渐。 “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成功保障。也就是说班级管理的效果是通过细节来体现的。作为班主任我想我应该注意做点点滴滴的管理,形成重视细节的工作作风。5 著名的海尔
3、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班级管理,大部分时间,显然都是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我们班里,早晨早饭后只要一半学生到班,课代表会立即领大家早读;下午午饭后20分钟,值勤同学会提醒大家:开始午休。不管睡不睡,所有早来的同学都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教室里鸦雀无声。为了做好这两件小事,早上中午到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教室里转转。为了养成学生主动捡拾垃圾,保持地面整洁的好习惯每次到教室我都会先查一遍学生脚下有无纸片并让他们捡起放到自己准备的垃圾袋里,慢慢学生养成
4、了看见垃圾就能主动捡拾的良好习惯。我想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工作的质量。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二、了解学生,按需施教 工作中我逐步认识到,如果说“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了解”是“爱”的根基,“爱”是“了解”的升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要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什么?我认为首先是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按需施教”――这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我告诉自己,做一个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想要得到
5、什么,而且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帮助学生满足合理的、正当的需要。5 卡耐基曾说,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他说,他每年夏天都要去钓鱼,他最喜欢的食物是草莓和乳脂,但他发现鱼并不爱吃他喜欢的食物,而喜欢吃小虫。因此,他每次去钓鱼,不想自己所想要的,而去想鱼所想要的。他再也不装草莓和乳脂,而垂下的是小虫或蚂蚱,鱼果然上钩了。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钓鱼的话,饵必须适合鱼。道理看似很简单,可我却得到了非常深刻的启示。教育中许多“一厢情愿”的例子引起我的深思。就拿学校的“量化评比”来说,大家是非常重视的,得了满分很高兴,如果丢了几分回到班里没完没了,定要查出个究竟。作为班主任认真对待“
6、量化评比”是对的,学校把它作为衡量班级建设优劣的重要依据,也无可厚非。可是“量化评比”要靠学生执行,学生是否把它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我们是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需要,这是“量化评比”的关键。班主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经常有学生牢骚:“丢一分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班主任怎么这么不依不饶的?他越着急我们越不当回事。”我深深地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想过没想过,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也都是学生需要的,我们如何把我们的需要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自己的愿望再好,心气再高,用自己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是不会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的,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就会变成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
7、的空洞乏味的说教。 能否把我们的需要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把我们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想起爱默生的一个小故事,他想和儿子把牛关进牛棚。可牛怎么也不进去,出现了“顶牛”5现象。还是他的女仆拿着一捆嫩草,把手指放入小牛的口中,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鲜味乖乖地跟着女仆走进了牛棚。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例子。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可不可以不和学生出现“顶牛”现象或少出现“顶牛”现象,而达到同一个教育目的呢。在研究我们的需要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