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37750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31
《探求读写新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求读写新路径 阅读与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二十世纪初,自从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读写结合”的研究后,“读写结合”就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成为了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宝贵的传统经验,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多年来,国内许多课题在此方面做出过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经验。他主编的读写结合教材,创立了以单元分组教学为特征的“读写同步”教学思路。然而,学生阅读量好像是增大了,写作水平却不见提升,甚至还有滑坡现象,课外练笔错别字满天飞,词不达意,内容空泛;课内写作
2、时则抓耳挠腮,“呕心沥血”却无话可说……这种种尴尬局面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力求找出一条光明大道。下面,笔者在此以读与写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陈一孔之见。 一、对传统读写关系的思考――“先读后写,以读助写”还能走多远?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历来论述较多,但它们大多认为先有读后有写,阅读应为写作服务。从目标看,传统的读写研究多关注“写”,关注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或采用自成体系的教材,或仅将阅读定位在写作的从属地位,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要内容,把提高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3、。许多知名作家在谈到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无不异口同声地说除“多读多写,别无它法”。作家孙犁曾对此作过一个很好的概括,他说:“9一边写作,一边阅读书报,有这些好处:帮助你扩大眼界,……帮助你充实生活的经验和知识。文学作品使人们知道他眼睛和耳朵达不到的境界、颜色和声音,知道天南海北的人的生活,知道过去。提高对生活的历史和生活的意义的认识。又可以帮助增广语汇,进一步认识语言工作的收获同效力。”当代作家张抗抗则在她的《读书与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中说自己的“每一本书都浸透着文学大师和前辈作家们优秀作品的乳汁和营养”,“我认为读书有点类似某些动物的‘反刍’
4、作用,尽管有时也可能像巧克力那样迅速转化为热量,被人体吸收。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渗透”。 可以说,“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是很重要的一条读写教学经验。的确,阅读可以增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品性,升华情感。萨特认为:“阅读是知觉和创作力的综合。”指的就是通过阅读一方面有利于摄取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将储存的知识连接、沟通、生发、转化形成新的创造力。这能对写作直接产生作用,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最好的传播方式。同时,阅读还为写作找到情感或观念的支点,使写作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阅读能力”常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历来备受重视。基于
5、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有效提升写作水平。9 至此,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很有道理的。按常理,阅读面广了,写作水平也应当水涨船高,但为什么会出现写作瓶颈且无法突破呢?个人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不外乎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从主观上看,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而言,较多人缺乏阅读经验与耐心,难辨良莠,不愿读那些思想内涵丰富,情感积极向上的名著经典,反而青睐那些在社会上流行的“快餐文化”。这些书大多言词标新立异,无视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6、;内容哗众取宠,只求吸引眼球。阅读这种书籍,直接的恶果是使人不但在遣词造句上脱离规范,而且变得低级庸俗,意志消沉。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学校、家庭两相配合,统一意见。问题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那么,语文教师可以改变什么?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再抱残守缺,不知变通,更不能坐以待毙,静等变化,而是要对读写的关系重新定位,确立新型的读写关系。当务之急,需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必要的引导,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多读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书,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对新型读写关系的定位――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助
7、写 正因为考虑到传统的以读促写的效益不佳,加上语文学习的尴尬境地,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改编中提出“以写促读”的观点,并以此作为改编的依据。后来,教研室谭健文老师更是身体力行,对此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此观点刚出之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众人热议。有老师认为新提法中把写作看作学习的起点与终点,而阅读则是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手段与过程。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失偏颇,仍摆脱不了“写作重于讲读”传统观念的影响,依旧把阅读放在次要位置。对于读与写,著名学者张志公先生有另外的看法,他认为“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读写的关系也当作如是观。
8、”张志公先生强调“当合者合”,是想强调“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教学方法论,但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唯一的一种。同时,张志公先生强调“当分者分”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