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

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

ID:30536423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_第1页
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_第2页
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_第3页
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_第4页
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共鸣推进跃起反思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充满有效性的提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取得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愤和成功。”数学问题提得有效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高低。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困惑  课堂中师生双边互动往往从精心设计的问题开始,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它对优化课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当下的课堂,不少随心所欲的、无效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1.情景遥远,无法共鸣  课堂提问的

2、问题背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时教师的提问太幼稚,已经是高年级的孩子了还动不动来点“喜羊羊、美羊羊”之类的卡通,全无半点数学味与挑战性;有时教师的提问太过成人化,如面对乡镇的农村学生经常拿罚点球、股票中升跌几个百分点等情境设问,学生遥不可及,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实现新知的认识和再创造。  2.脱离生本,过于随意6  教师不能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所提的问题或过于肤浅不能反映大多数孩子的思维深度,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的,实则收效甚微;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思维的投入了。这样两个极端的课堂提问,都无视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生本课堂。如教学“

3、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师演示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就问学生: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面面相觑,无从下手,课堂处于冷场中,达不到效果。  3.无视生成,缺乏变化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及时地捕捉课堂生成需要教师的教学睿智。但是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学生思维的新困惑,教师没有及时点拨和引导,一味朝着预设的问题进行,在生成的精彩处不考虑进一步追问,生成的错误处不再重新设疑等,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任何梳理。  4.开放无度,指向不明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要求学生画一画,这样提问:“在一段路上种树会怎么种?”  生1画了5棵树,生2画了6棵树,生3画了1

4、0棵树……  问题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探究在一条线段上植树有三种可能:一是两端都种;二是一端种而另一端不种;三是两端都不种。由于教师没有给出路的长度和种树的间隔,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导向。在他们漫无目的的思考的背后,自然看不见有价值的数学思维。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6的情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为此,教师创设“有效问题”能引起孩子心灵上的共鸣,能紧紧把握孩子学习的起点,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条件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

5、子,体验到经历思维探究后的快感。  1.“有效提问”要能引起孩子思维的共鸣  孩子的思维往往是从教师的提问开始的。精彩的问题应该能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唤醒生活的经验与知识背景,激发思考的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  (1)问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学生感觉亲切而乐于参与其中。如教学“中位数”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一次数学考试,张林所在的小组成员成绩如下:98、93、86、90、92、89、11,张林的成绩是86分,他认为自己的成绩高于平均分(80分)6分。因此自己的成绩处于小组中上水平,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对问题情景所

6、包含的信息太熟悉了,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事,兴趣油然而生,异口同声地急着判断,转而深入思考本质内容:平均数之上有六个数,平均数之下只有一个数,平均数已不在中心位置,就不能代表这组数的一般趋势。他们就会去探究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那个数。“中位数”就在这里揭开了面纱。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会让孩子们觉得数学学习不再生硬,而且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觉得数学很有亲和力。  (2)问题能焕发孩子思维的热情。教学《统计》一课时,孩子们尝试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出教师提供的信息后,准备填表,突然大叫:6“表格的格子不够长。”这时,教师顺势提出:“表格的格子不够涂怎么办呢?想想看!”

7、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讨论解决的方法,争着说:“可以用一个格子代表几。”教师接着追问,那么代表“2”、代表“3”还是代表“5”?孩子们根据格子的多少很快选择了恰当的数据。当思维出现堵塞一筹莫展时,问题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为孩子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2.“有效提问”要能随时推进思维的进程  (1)要把握孩子的思维起点。数学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课前,我们不仅要充分地了解教学的重难点,更应去了解哪些知识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可以获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