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449933
大小:80.0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0
《论文大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龚来庭(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嘉兴314016)摘要回顾20余年大麦育种实践,采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经过四改五提高,经历了四个阶段,育成经省、市审定的品种4个,经品试有突出优点而推广面积在6.7万公顷以上的品系13个。这些品种和品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到200万公顷,为我省乃至全国大麦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关键词大麦育种瞻前性针对性创造性1、思维和实践作物育种过程是思维和实践过程,也是创新过程。育种必需要有瞻前性、针对性,创造性。瞻前性要考虑到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育成超前的品种。针对性就是针对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存在缺点和它的优点,加
2、以全面分析,若能在育种上改良其主要缺点或者进一步发挥其优点,这样的新品种才能在生产上应用。创造性必需要类型突破,通过有效基因的聚合和累积,培育出符合自己育种目标的新类型的品种,这在秀字大麦育种开始前,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秀字号大麦育种从1978年开始,当时既无课题,又无经费,连种质资源也很贫乏,嘉兴市当家品种早熟3号,嗣后是沪麦4号,这些品种在当时对促进当地大麦生产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种植年份增加,这些品种种性逐渐退化,植株变高100cm以上,容易倒伏,粒重下降,产量锐减,再加上嘉兴市大麦黄花叶病病区扩大,这些品种本来不抗黄花叶病,它的稳产高产优势逐渐
3、消失,同时预感到啤酒工业兴起,啤酒大麦需求量日益增加,质量要求较高,分析了当时的大麦生产和供需现状,预测今后大麦生产发展趋势和对大麦品种要求,在育种思路和目标上提出四个改良:1、1高秆改为矮秆从高秆一下改为矮杆,又要保持其大穗大粒性状,要达到上述育种目标,在当时难度较大。从多年育种实践经验,提出了渐进育种法,把微小有效基因聚合和累积,从量变到质变,使类型突破,从而选育出新的类型大麦新品种。开始育种时要类型突破,困难很大,只能某些性状进行改良,使产量有所提高,这在秀字号第1代品种秀麦1号表现出来,它比早熟三号穗型大些,千粒重高些,所以它的产量高于早熟三号和
4、沪麦4号,1989年投放生产后,引起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户的关注,通过各省市品种区试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它比早熟三号沪麦4号增产15-10%。1、2宽叶改为细叶叶型改良极为重要,细叶它能改善丛内通风透光的条件,降低丛内的湿度,减轻发病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分蘖成穗率,为多穗高产构筑平台。叶片不仅要细,而且要卷曲要厚要浓绿,这样不因叶片变细而影响到光合作用的叶面积减少,导致光合作用产物降低。在育种目标思路上,株型和叶型的改良是高产的基础,是非常重要,否则根本谈不上类型改良,秀字号大麦第三代品种秀麦3号就是这种类型。1、3小粒改为大粒八十年代初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小
5、粒型大麦不适应作啤酒原料,啤酒大麦籽粒要求千粒重38克以上。1986年嘉兴市大麦生育后期遇到高温逼熟,当时大麦当家种浙农大3号千粒重只有33克右左,嘉兴市啤酒大麦联合体各成员单位——麦芽厂和啤酒厂大为震动,纷纷提出要更换品种,当时我所选育的秀字号第一代大麦品种大粒种“秀80-7”大起作用,由联合体出资,建立“秀80-7”大麦良种繁殖基地,加速啤酒大麦良种的推广,从1986-91年累计推广面积13.4万公顷,嘉兴市一年最高种植面积达2.54万公顷,占全市大麦种植面积38%,这对当时提高啤酒大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大麦千粒重从35克提高到40克以上,重振了嘉兴
6、市啤酒大麦的雄风。麦芽畅销全国,享受信誉,它不但促进嘉兴市城乡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联合体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我所的大麦育种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并得到大麦联合体对大麦育种的资助,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育种工作要瞻前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发展制订出育种目标。1、4改不抗黄花叶病为抗黄花叶病从1978年大麦育种开始,抗病育种极为重视,特别抗黄花叶病一开始,就把大麦系统选育单株和有限的引种材料,以及杂种材料在海宁县农科所黄花叶病重病田进行抗病鉴定,凡是感病的被淘汰,抗病或耐病的材料被选取。杂种第一代抗黄花叶病鉴定较易鉴定,因为大麦抗黄花叶病基
7、因是显性,而感病基因是隐性,抗黄和感病二个亲本杂交后,杂种第一代抗性很容易在病田鉴定出来,F1是感病,杂种第一代就可淘汰,在海宁重病田连续鉴定三年,不仅从感病早熟三号系统中选育出抗黄花叶病的新品系如“秀九”,“秀二”,这些新品种在病区推广有0.67万公顷以上面积,由于这些新品种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芒极难脱落,农户不太愿意种植,嗣后被高抗黄花叶病“沪麦10号”所取代,在海宁三年抗黄花叶病鉴定后,1987年又到嘉善县农科所大麦黄花叶病重病田进行鉴定,选育出高抗黄花叶病的“秀麦2号”,它比当时高抗黄花叶病的“沪麦10号”还要抗黄花叶病,千粒重高出2克,比“沪麦
8、10号”增产5%,1989年在嘉善县迅速推广,九十年代初在杭嘉湖地区黄花叶病病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