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期文章编号:100124918(2010)0120001208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林崇德辛自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基于对发展心理学国际学科背景以及中国社会现实和研究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应该做出更加现实的转向: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必须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强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这种应用研究应该遵循特定的原则,研究成果可在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和谐社会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应用研究;
2、和谐社会1引言2发展心理学现实转向的国际学早在几十年前,朱智贤教授(1979,1982)在其科背景《儿童心理学》这部经典教材及其他著作中就指出:儿童心理学自诞生至今已经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我国儿童心理学是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我国儿童的时间,其间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了由单纯的儿童研心理学工作者的总任务是:在儿童实际工作者和儿究向毕生发展研究的转换,从而演变成为今天的发童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既能吸收、融合展心理学。当前国际上发展心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又能有趋势:一是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二效
3、地为我国各项儿童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崛起。现代化的儿童心理学。”在这段关于学科任务的纲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领性论断中,突出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学科研究趋势日益明显。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后的半强调了儿童心理学为中国社会现实服务的应用性个多世纪里,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基本上囿于各个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的儿童心理心理学流派的框架从各自方向分别向着学术高峰攀学或发展心理学事业不断繁荣,然而,离真正完成朱登,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等老所确定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我们特别忧心等,都曾各领风骚几十年。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的是,当今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一些不妥的观念和做80年代,研究者才开始意识到并试图整合不同学派法,可能会让这个学科偏离正确的道路。比如,学术的范式,这一时期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各个“新”学研究日益“书斋化”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研究派的出现,如新精神分析、新皮亚杰学派等,然而,这问题日益“书本化”而少有生活气息;一些学者以种整合基本上还是心理学内部的整合。最近这二三“国际化”或“与国际接轨”的名义而无视中国的实十年,整合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学本身,开始际和本土轨道;在研究方法上
5、过分追求“量化”而使了真正的跨学科整合,比如结合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近似数字游戏;很多研究貌似“精细化”而实则学科研究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将最早在物理学和是“碎片化”。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朱老所确立的生态学领域使用的动态系统方法整合到对儿童动作学科任务或目标,我们认为当前尤其应该强调发展的研究中。对心理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了“发心理学的现实转向: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必须面向中展科学”的形成,这是以心理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由国的社会现实需求,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强诸多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这样说,在一百多年
6、的学科历史中,心理的通讯作者:林崇德,E2mail:linchongde@2631net12010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期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儿童心理学时期(1882括比较纯粹的学术问题,比如如何刻画动作、认知演年到20世纪中期)、发展心理学时期(20世纪中期变的动态过程(如非线性演化、自组织临界性),也到80年代)、发展科学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包括解决共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在美国集今)。毫无疑问,发展心理学是发展科学的核心学中了心理学、教育学、数学、神经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科,但只把发展研究定义为“(发展)心理学”已经不专
7、家共同探讨美国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和教育问题适应当前的学术发展趋势。所以,强调“发展科学”(因为美国在这方面落后于很多国家)。总之,在发是当前的潮流。目前,各种以“发展科学”为题的刊展科学领域,真正能推动跨学科整合研究的问题,必物和大部头著作纷纷出现。例如,国际上已经有多然是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或者是重大社会现实种著名的“发展科学”刊物,如1998年在美国创办问题。的《发展科学》(DevelopmentalScience),2007年创社会现实的强大需求,推动了应用发展心理学,办的《欧洲发展科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乃
8、至应用发展科学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兴DevelopmentalScience),还有1978年由“国际行为起(Lerner,Fisher,&Weinberg,1997;Shwalb,Na2发展学会”创